防止人才外流是国家的责任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19:21:39

资料显示,北大、清华等名校毕业生留学率逐年增长,而学成归国人数却相应递减。尽管国家曾颁布过许多优惠政策,以期留住自己培养的人才或笼络吸引各类学成归国人员,但从几年来的形势看,收效并不明显。北大、清华两所国际级名牌大学的本科毕业生,目前选择出国留学的人数,每年均在本年毕业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另据统计,在我国出国留学人员中,有一半以上是自费出国,而学成回国人员亦不足三分之一,其中自费留学生学成回国率只有4%左右。也等于说大部分人在国内完成知识培训技能训练后,就留在国外为别人效力了。相关人士痛心疾首:辛苦挖坑种树,施肥浇水,眼看就要收获果实,却是有意栽树,落果无情。

叹息是无力的,也根本挽不回为谁辛苦为谁忙,苦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局面。其实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改变技术垄断的观念。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完成了人才的原始积累,而本科毕业以后的学习,即可称之为拔剑出鞘,这个过程虽然还在继续积累知识,但更多的却是在释放能量。现在争议的人才外流主要是本科毕业生留学不回国现象,而对于本科以下的留学人员,不论其是否回国,都与人才外流所造成的损失关系不大。所以我们现在心疼的,其实还是培养人才的那笔投资,投入这笔资金是希望产出的,但因多种原因致使投入非但无法产出,还反而使他人获得大利。其次才是对投资回报率丧失的痛心。

如果换一种思维,估且不把留学后居留国外算作人才外流,当成帮助外国人来竞争本土企业甚至把这种行为看作是挖国家墙脚,而是上升到资源共享人才互用的高度,我们大可争取更多的人才进入跨国企业工作,可以更轻松地借鉴与学习跨国企业中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甚至可以通过跨国企业的劳力需求减轻国内就业压力,通过别人高效的管理模式中,完善与缩短国内劳资各方与国际间的落差与距离,这些国际型的中国人才,不论其在为谁服务,都将带给国家益处,而这种益处绝非区区一点保守的技术和高级管理能力,而是多层次及全方位的经营理念和国籍信号。

国籍信号否定了我们对选择滞留国外人才的片面看法。多数人觉得他们是因为不满意国内落后的发展条件、体制的不健全、低薪及政策僵化而放弃为国效力的。其实既然承认别人放弃回国是因为如上诸多原因,为什么不做进一步改善呢?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表面上看来尚未造成严重冲突时,别人为什么就无权选择脚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