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无达洁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22:39:02
概念性的说明最好

注意:不是诗无达洁而是“诗无达诂”其中大学有科目叫《训诂学》也即这个字意也同!

  以下供参考!

  祝您好运

  诗无达诂,古代诗论的一种释诗观念,发展为对诗歌及文艺的
  一种鉴赏观念,实质指文学艺术鉴赏中审美的差异性。
  “诗无达诂”,语出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三《精华》。
  “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训诂或解释。春秋战国时代,赋
  《诗经》断章取义成风,《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蒲癸曰:……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这在当时典
  籍的记载中多不胜数。既各取所需而属“断章”,借古
  语以说“我”之情,因此,所引之诗,其义因人而异,所
  谓“左氏引《诗》,皆非《诗》人之旨”(曾异《纺授堂
  文集》卷五《复曾叔祈书》)。西汉人解《诗》,如《韩
  诗外传》,亦用此法。所以说叫做“《诗》无达诂”,所
  谓“《诗》无定形,读《诗》者亦无定解”(□文□《抱
  经堂文集》卷三《校本〈韩诗外传〉序》)。
  在艺术鉴赏中,又由于诗的含义常常并不显露,甚至
  于“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白居易《与元九书》),加
  上鉴赏者的心理、情感状态的不同,对同一首诗,常常因
  鉴赏者的不同而会有不同的解释。所以,“诗无达诂”
  在后世又被引申为审美鉴赏中的差异性。这一点在中国
  古文论中也有很丰富的论述。例如宋人刘辰翁在《须溪
  集》卷六《题刘玉田题杜诗》中所说的:“观诗各随所
  得,或与此语本无交涉。”其子刘将孙所作王安石《唐
  百家诗选序》说的“古人赋《诗》,独断章见志。固有
  本语本意若不及此,而触景动怀,别有激发”(《永乐大
  典》卷九○七《诗》)。“各随所得”,“别有激发”,
  就是讲的艺术鉴赏中的因人而异。此外,象王夫之在《□
  斋诗话》卷一所说的“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
  而自得。……人情之游也无涯,而各以其情遇,斯所贵
  于有诗。”以至常州词派论词所说的:“初学词求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