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大侠知道“成人的语言习得为什么不如儿童”吗?谢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12:04:23

乔姆斯基在早期的语言习得理论中提出了语言习得机制学说。该学说认为,人类有一种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这种机制包含两样东西:(1)一套包括若干范畴和规则的语言普遍特征。这种语言普遍特征是世界是上所有的语言共有的,它包括形式上和内容上的语言共性(如区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2)人类先天具有的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就是运用先天的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为这些具有普遍特征的语言范畴和规则赋值的过程。儿童在接触具体的语言材料时,会运用这种语言的普遍特征对所接触到的语言建立各种假设,然后运用先天的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行验证和评价,来解释所接触的语言的具体特征,从而确定和建立他所建立他所接触的语言的具体结构和规则,亦即儿童按照LAD的工作原理 ,一种语言所包含的规则只是普遍语法的一个子集,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就是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发展的过程。因此,儿童是天生的“小小的语言学家”,儿童语言习得远不仅是从语言输入中归纳出一套语法原则,儿童对语言普遍特征的了解超过他所学习的语言的材料,他只是用LAD把语言材料“过滤”一遍。在他们看来,学习过程很像是一种“选择”过程,儿童像知识渊博的科学家那样整理自己的材料(语言输入),然后建立一种理论(生成语法)。
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学说将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视为一个演绎而不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以这种方式获得一种语言的小孩子懂得的东西当然要比他‘学到的’多得多,由他内在化了的语法所决定的语言知识,远远超出他显示的基本语言数据,并且丝毫也不是从这些数据中‘归纳概括’的产物。应该指出的是,语言习得机制学说并不否认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而是把语言环境的作用降低到最低限度,即后天的语言环境只是起到触发语言习得机制的作用。
语言习得机制学说认为语言习得机制有一个临界期,超过了一定的临界期,LAD就会退化。所以成人学习语言的能力不如儿童,特别是成人在习得第二语言上不如儿童习得母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