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名字中的之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5 23:34:05
古人名字中的之是什么意思
比如烛之武 当中的之 应该做何解?

古人起名时喜欢用一些虚词加在姓名中间,这一点在两晋时期尤为突出,如王羲之,可以认为是附庸风雅,也可以是为了区别于其他

没有实际的意义!

烛之武 即 烛武

看下面两篇文章:
都是用烛武:

1.晋与秦合兵攻郑,郑文公封烛武为亚卿,派烛武说秦兵。烛武,年过七十,须眉皆白,佝偻其身,蹒跚其步,但口悬河汉,舌摇山岳,说得秦穆公退兵,秦晋有隙。

2.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烛武拜见了郑伯,奏曰:“主公召老臣何事?”郑伯曰:“佚之狐言子舌辨过人,欲烦子说退秦师,寡人将与子共国。”烛武再拜辞曰:“臣学疏才拙,当少壮时,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况今老耄,筋力既竭,语言发喘,安能犯颜进说,动千乘之听乎?”郑伯曰:“子事郑三世,老不见用,孤之过也。今封子为亚卿,强为寡人一行。”佚之狐在旁赞言曰:“大丈夫老不遇时,委之于命。今君知先生而用之,先生不可再辞。”烛乃受命而出。

说的简单点 就是: 没有实际的意义!

烛之武 即 烛武

我认为没有特别的含义

从古至今,之的所有涵义都在这里


zhī
<动>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zhī
<代>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