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其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04:42:05

拟人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比喻,作用是烘托.

看资料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浅谈移情作用
胡志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杜甫<<春望>>中的名句。“溅泪”、“惊心”所指的究竟是花、鸟还是诗人,历来成为争论的焦点。中师语文教材解释为:“感叹时事,见到春花更使人泪水飞溅,深恨跟家人别离,听到鸟叫更加惊心”,显然把“溅泪”、“惊心”的对象理解为诗人。
我认为,要弄清“溅泪”、“惊心”的所指,仅仅从句面上理解,是难以明了的,必须借助于美学中“移情作用”的原理,从诗人当时所处的特定情境去理解。所谓“移情作用”,“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的共鸣。”(<<朱光潜美学论文集>>)我们阅读文学作品,常常可以读到这一类的句子:“风在呜咽”、“雷在怒吼”,“月亮羞羞答答地钻进了云层”,“小溪唱着欢歌蹦蹦跳跳地向山下流去”。其实,风的“呜咽”,雷的“怒吼”,月亮的“羞羞答答”,小溪“唱着欢歌”,都是人科根据欣赏对象的特点,通过想象,赋予它人的思想、感情而形成的。平常我们观察自然景物,高兴时,山欢水笑;忧苦时,风悲云愁,都是显见的移情现象。
<<春望>>是作者于唐肃宗至德二年三月困于长安,看到沦陷后长安的破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