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哲学学园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07:21:40
在经济思想史课本上看到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希望朋友能给个很好的答案

最近看了一部电视剧,叫《你在微笑,我却哭了》,很喜欢里面的故事,总觉得这不是在写电视,而是在写生活。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高三学生在临近高考的最后几个月里所发生的一切。在这个过程中,她遇到了很多困难,她曾经挣扎着想逃出高考的束缚,但为了父母的意愿,她坚持了下来。我不禁思考,我们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是受高考的迫害?为了完成父母的期望?还是真的为了自己的前程?

出生在这个东方的国度,特别是在当代中国,要想有所成就,最普遍的路径便是读书,而读书就意味着要接受高考的检验。我想,这便是所谓的“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吧,十几年的学习成不成功,在那短暂的3天中便可决定。

不可否认,高考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看出一个学生十几年学习的成绩,这是肯定的,但每个事物都有互相矛盾的两面,所以我们又不得不承认,高考太过于片面,太过于绝对。平时学习认真的学生,也许由于太过于重视这场考试,犯了一点小错误,便走上了追求梦想的崎岖之路;但也许平时学习并不认真的学生,抱着试试的心态走进考场,却意外的得到了收获,从此道路一帆风顺。这是否有些不公?在中国,人人都知道高考只看分数的弊处,但人们却视而不见,反而越加强调它的重要性,即使有些人嘴上说着学生的好坏不能用分数来衡量,但从心底来说,却无意识的用分数把他们分成了两类。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有所改善,大学录取的时候不但要看分数,还要看平时的表现,但我们是否应该将平时的实践活动占的比例适当的增加呢?只有将学习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面面出色的人才。

《你在微笑,我却哭了》中还写到了亲情和友情,它们互相交融,但又相互矛盾。女主人公是一个成绩很优异的学生,而她最好的朋友却是世人眼中所谓的差生。她的母亲反对她们之间的友情,用了不少办法来分离她们两个,虽说母亲这样做是为了女儿着想,但最终却逼得女儿离家出走,逃出考场。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数不胜数。父母总是希望子女结交的是好学生,是成绩优异的佼佼者,他们鄙视差生,不准子女与他们来往。他们总是处处都为子女着想,却往往适得其反。每个事物都有互相矛盾的两方面,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缺点,即便是再完美的人也有缺点,为人父母的也不例外。他们能够包容子女所犯的错误,却不能容忍与子女来往的差生。差生也是人,他们成绩差,只是因为不能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