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半两钱_正面写有小篆体字_秦阿房宫(顺时方向)_背面写有半两,谁知道他的由来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0 07:54:44
有关此钱币的介绍也请教一下
钱币小常识:古代有一种币叫供奉币,一般是有大型的寺院行宫建成后,为纪念铸的一批币,赐予僧侣或奴才,可流通于世,类似于今天的纪念币,我查到过一切其他的供奉币,但是没查到这种的,所以来请教一下高人

半两钱始铸于战国晚期的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将半两钱定为国家唯一的法定货币。这一货币一直行用至汉武帝元狩年间,而其圆形方孔的货币形制,更是一直沿用到了清末,前后长达两千余年。代表货币形制发展方向的半两钱产生于秦国,恰恰印证了当时秦国国力的强盛以及社会经济的发达。
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各诸侯国各自为政,自己铸行货币,齐有法化刀,楚有爰金和蚁鼻钱,燕有明刀,韩有方足布,赵有尖足布,魏有桥足布,秦有圜钱等等。统一后的秦国,将秦原有的货币制度和政策推进到全国各地,废除六国的贝币、刀币、布币等杂乱旧币,统一鼓铸“半两”方孔圆钱,以其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即“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半两钱方孔圆形的定型,实现了全国钱币形制的第一次统一。
半两钱,由币面上铸有“半两”二字而得名,是在圆钱基础上后期演变而来的。圆钱之孔何以由圆变方,钱币界至今仍众说纷纭:一为王献唐《中国古代货币通考》说,圆币上“中为圆好(孔),字在好(孔)肉(穿孔至廓间的实)中间,周回其文,须旋而读之,殊多不便……采方孔形制,使半两二字,左右分列,一望即知”。二为苏晔、李菊《古币纵横》说,“秦始皇为了求得长生不老,就特别崇拜方士,因而秦半两也就用了方孔铸造”,或其说:“古钱的外圆似城市,代表国家和政权。内方孔似水井,代表商业或贸易。”“外圆内方是借‘周流四方’”之意。因此,“钱也称泉”。三为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发展简史和表解》说,“方孔钱,可以减少钱身的周转磨损,又可以贯穿起来”,或其说:“由圆孔钱改为方孔钱,是象征古人的宇宙观,古人认为‘天圆地方’。”
《史记》载:“秦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24铢为一两)”。从实物测量看,秦“半两”并非“重如其文”,钱径一般3.2厘米至3.4厘米,重约8克。外形较圆,内孔方正。面与背均平整光滑,无内外廓。钱文“半两”二字为李斯书写的小篆体,凸起的笔划粗壮古朴,半两的“两”字从两个“人”字,不从“入”字,为秦始皇时期半两钱特征。此外,秦亡汉兴,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中期),共有6位皇帝,80多年,地方政府和民间豪强也都铸行半两钱,其钱越铸越少、越铸越轻,为“轻小如榆荚”的半两钱。
“半两”钱的造型极具政治色彩,它是秦代“天命皇权”的象征。《吕氏春秋·圜道篇》:“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