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前史和前清史什么区别?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10:39:42

清前史是有清一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属清史的“源头”。
清代史的时间断限,有三种计算方法:一是按通常所计,以清入关之时即1644年(顺治元年)四月为起点,直至1911年(宣统三年)逊国,共为268年,其中,又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限,前段为清史,不足200年,后段为“中国近代史”,则有71年;二是,从清朝的前身后金建国之年即1616年作为开始,清史应为295年;三是,大清国号是从清太宗皇太极即皇帝位之时即1636年(崇德元年)改称的,以下称清史,则有275年。按第一种方法,实际是把清史斩头去尾。学术界一般主张,将1644年清入关前这段历史不作为清史的一部分,而附入明史之内;1840年以后,到1911年这段70余年的历史划入“中国近代史”,好像它已不是清史,却是另一个范畴的历史了,真正的清史只剩下中间的一段。如此割裂历史,分解清史,其主要根据是清朝所处时代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是清处于古代与近代的分界线,跨越了两个时代,故有清史(古代)与近代史之分。清入关前,与明朝并存,尚未君临天下,只能归入到明史,故又有入关前史与清史之别。

现今通用的三段式,即清入关前史、清史、近代史,已历有年,约定俗成.
清入关前还有几种叫法,如清入关前史、清前史、前清史,前些年又出来一种“先清史”。既然通常把清史纪元定为1644年入关,自然把此前的清史称为“清入关前史”,简称“清前史”。顺便指出,此说还是源于以长城为区域界标的传统观念。长城之设,原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内侵”,实则是把中原的农业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限隔开来,形成两大不同的经济与政治区域。至明,加筑山海关、与长城连为一体,以防东北的“夷人”(女真)与蒙古。山海关亦成内外之分的战略关口。在中国历史上,谁领有中原,谁就取得了中央的地位,而长城以外的民族只能依附或接受中原政权的统治。因此,长城对于历代王朝来说,就成了中央与地方的两种不同地位的分水岭。显然,长城已超越其军事防御的范围,而成为一道政治界限了。处在山海关,长城以外的清(后金)政权,以山海关为界限,入关前的历史,就称为“清入关前史”,即清朝前期或早期的历史,含义明确,无庸置疑。

至于“前清史”,虽与“清前史”的字颠倒一下,却易引起误解。民国初年,人们对已逊国的清朝习称“前清”,并非专指入关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