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之已时,习行践履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4 22:31:59
这两句话出自哪里?什么意思?

这可是哲学问题,汗....

  中国哲学传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对人为践履活动问题的特殊关注
  颜元的重“习行”、“践履”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A “致知”在于“行”,指出了“行”是“知”的源泉。颜元首先指出了客观事物是人们认识的基础,离开外界事物就不可能有认识。接着,又指出,只有当耳目鼻口等感官与外物接触时,才产生感觉。唯有“行”是“知”的源泉。所谓“格物”,既不是程朱所说的“穷理”,也不是陆王所说的“正心”,在“知”与“行”的关系上,“行”在“先”,“知”在“后”。B 学须一件做成,便有用,指出认识、知识正确与否,要靠“习行”来验证。颜元认为,要确定认识、知识之是否真理,既不能象程朱那样靠静坐冥思而“穷理”,也不象陆王那样,靠“先立乎其大”、“良知”、“良能”而得“理”,而是靠“习行”。颜元多次把“习行”看作是检验人们认识、知识是否正确的依据,并强调要用“身习而实践之”,颜元更鲜明地提出“实践”在人们认识中的地位和重要意义。从人类认识发展史来说,仍具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C 指出知识、才能随“习行”而不断提高。颜元认为,知识、才能的提高,也离不开“习行”即离不开实际锻炼。他认为人们一切知识、才能都是通过“习行”而不断提高的。离开实际锻炼,离开“习行”,既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才能,也不能提高人们的知识、才能。D “习与性成”,指出人性随“习行”形成和发展,颜元要大家象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那样,反复“习行”,从而形成自己的美好的德性,反对程朱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既然人性和气质不可分,人性就是气质之性,并且它本身就是“善”的,而人之所以有“恶”,不是气质造成的,而是“引蔽习染”的结果,即由于受外物引诱,加以过分的追求形成恶习,不过,受到外物“习染”的恶性,也可以通过“习行”而改为“善”性,颜元看到了“习行”以及环境对“人性”形成的重要作用。E “动”则“强”,只有不断“习行”,才能自强不息。颜元指出,程朱的认识论的错误在于大搞闭门读书,静坐修养,“养身”“健身”不能靠“静息”而是靠不停地“习行”,只有经常“动”反复“习”,才能达到自强不息。颜元重“习行”“践履”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内中含有许多合理因素,为唯物主义哲学作了新贡献。但是,由于他片面强调感性经验的作用,未注意到“知”对“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