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的争议?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3 18:54:24
上德不德出于老子之言,说的是不以个人感性去行善的为之最高层次的德行修为.
这使我想起这是说秦始皇用牺牲无数人命的血肉来构建万里长城而立下的德业.这算不算是上德呢.我认为是的.因为首先这德不源于做好心的感性.而是基于自私与安全的理性.---哪是不是说战争从某方面也是上德呢?

同意以上观点

天地没有任何偏爱,把万物当成刍狗,让他们自行荣枯。刍狗,是用草扎成的狗,为古人祭祀时的用品。当用之时,备受重视;已用之后,随即丢弃。上德不德是说,一个人悟得大道,法天地,守虚无,他的境界非常人能懂,对百姓一视同仁,也是没有偏爱任其荣枯及兴衰。是无私,不是自私与安全的理性的分别心。起心动念不同,秦始皇对天下的统一是有功劳的,只能算福德,离上德差之千里。

上德不德:真正好的德性(上德)是言行举止全都具足功德,同时又不把这些功德看成是多么崇高的行为,视同平常(不德,或称不以为德而不是缺德)。

心怀善意做了善事之后,就认为自己的行为很崇高。这叫下德。
下德并非真正的德,自以为崇高这种想法本身就已经失德了。我认为只有上德才是真正的德。

秦始皇的是上德,并不因他为恶而不德。这也是为什么他流传万古功劳远广的原因。当然他有恶亦不因有德而不恶,这也是他万世骂名的由来。其为恶对他来说也不以为恶的。你在思索上德下德之时已经失去了德的原始。不过道家求精进,无碍。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大意:
本章阐述的是世俗的道德仁义的表现和它们出现的原因。老子特别厌恶礼和先知(前识者),因为它们意味着祸乱和愚昧,主张舍弃这些虚华,归于朴实。

实质上,这一章阐述的是“德”、“仁”、“义”、“礼”的重要程度的相互关系。因为世人常常本末倒置。一本章所述,其重要程度为“上德”→“下德”→“上仁”→“上义”→“上礼”。世人重礼轻德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只有智者(大丈夫)才有正确的认识,并且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