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论述题《中国人失掉了信心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01:29:22
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了信心吗》一文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旧有埋头苦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吏"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请以近代史的若干人物或事件依据说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可以就谭嗣同或有关他的事件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要的是一篇议论问啊

1.民族的“脊梁”和希望

鲁迅先生确认“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从古以来,人民大众虽被压在“地底下”,却是民族的“筋骨和脊梁”。鲁迅先生认为,代表中华民族的,不是帝王将相、状元宰相,而是被压迫人民。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怀有深厚的民族感情,充满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他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代表,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充满自信力,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奋斗不息,他们奋不顾身,坚韧不拔,坚强不屈,是“中国的脊梁”。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鲁迅先生在我们民族积贫积弱的年代就看到我们民族蕴藏的伟力,他的眼光是令人钦佩的。今天我们民族正在走向伟大的复兴,我们民族的伟力正在不断表现出来,看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谱写的民族颂歌,我们更加钦佩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目光如炬的识见。

2.痛斥对民族丧失信心的论调

中华民族正面临日本军国主义长驱直入的危险,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有些悲观失望的人“曾经有过‘他信力’”,现在是“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发展着‘自欺力’”,到处散布失败情绪,他们这样做只能瓦解斗志,甘做亡国奴。所以鲁迅先生痛斥、分析和批判这种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力和战斗力。鲁迅先生要人们去看地底下,看到人民大众不屈的斗志和伟大的力量,信心百倍地去为民族解放而奋斗。

二、驳论

1.总体思路。

本文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这种悲观论的要害是“以偏概全”。正如鲁迅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鲁迅从两个方面批驳对方论点。一方面,揭露“一部分人”,他们对民族悲观失望,“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另一方面,用历史和当今的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最后从立场观点上作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又“驳”又“立”,紧密结合。

对方的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