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9 08:25:08

就“十一五”期间我国“三农”工作提几点建议:

  第一,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现阶段最为迫切的是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东部一些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的省份,应率先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制度,在欠发达省份和地区应保证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国家一方面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转移力度,另一方面需要创新教育投入体制机制,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共同承担更大份额的教育经费,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负担。在着力解决农村基础教育各方面的问题时,应当突出解决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小学师资质量问题。在农村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都要注重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

  第二,应着眼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体制,加快农村改革的步伐。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应把逐步缩短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作为重要目标。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应在稳定土地承包制度,推进有条件的地方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着眼于把土地对于农民的生存和就业保障功能从土地制度中逐步分解出来,努力为实现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村居民向城镇集中,为推进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创造条件,从而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构建城乡和谐的社会。应当改变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先城镇后农村的顺序,加大财政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切实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

  第三,努力消除体制障碍,促进城乡人才的双向流动。据专家研究,在国际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的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总人口中,大学文化程度人口一般占5.6%左右,而在我国,一方面农村中人才紧缺,另一方面有的城市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已达12%,许多行政事业单位都存在人浮于事、人满为患的问题。“十一五”期间,国家应当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供人才政策和制度的支撑。

  第四,努力减少农业就业人口,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大幅度减少农业就业人口,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标志,“十一五”期间力争取得较大突破。我国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培训工作,应当由农村劳动力输入地和输出地政府共同承担,其中输入地政府应负更大责任。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对留在农村的农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