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道简单的语文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1 19:54:44
1.晏殊的《浣溪纱》中通过花落燕归表达象征意义、充满哲理的两个名句是什么?又象征了什么意义?
2.《钱塘湖春行》第三联中“渐欲”、“才能”两个词在表现湖上勃勃生机的作用是什么?
3.请在下列歇后语中填写四大名著中的人物的名字。
1.( )借东风——巧用天时
2.( )进曹营——一言不发
3.( )借荆州——只借不还

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小杜的江南”中小杜指的是谁?与之相对的“老杜”只得是谁?

小杜为杜牧,老杜为杜甫.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
诸葛亮借东风——巧用天时
晏殊的《浣溪纱》中通过花落燕归表达象征意义、充满哲理的两个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第2题答案:颈联两句,诗人将目光再次稍稍推开,有似中距离的观照,转而重点写早春西湖的花草。上联中的莺燕是灵巧飞动的,而诗人则基本不动,在那里左顾右盼,四处打量。本联中花草是静止不动的,而诗人仍不肯作静止的描写。他反客为主,让自身动起来,走马观花,于是不动的花草也动了起来。不了解诗人与景物之间这一动与不动位置的变化,就不能理解花为何是“乱花”,花怎能迷人眼;为何是“浅草”来“没”、“马蹄”,而不是“马蹄”踏“浅草”。其实花并不“乱”,也没有有意来迷人眼,这只是诗人骑马一路穿行而产生的主观感觉。前四句画面中的景物都是动的,但整个画面本身没有动。这一联则画面中的景物基本不动,而整个画面快速切换,构成一种动静交错之致。同时,“渐欲”、“才能”与“初平”等相呼应,再次突出了早春景色的特点。

我可只对第三题感兴趣
1、诸葛亮
2、关羽
3、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