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孝敬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04:26:55
????????
孝敬,你们是怎样做的?

“孝敬”一定要体现一种“力”的作用,通过这个“作用”来折射“孝敬”所蕴涵的深刻思想意蕴,从而显示出人所寄托的对“孝敬”在当下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中应有的深意。
可惜的是这个“力”已经没有什么实施者了,甚至可以说它只是任意飘游的内心自责,内心虚补升华,以至不忘记给父母烧香探望。
的确,这样的过后行动至少对于被实施者来说,到底已没多大的实在意义,但这可以理解为把孝敬的涵意背道而弛吗。我想就从理性情感出发,不至于非得在体躯上给实施者的物质满足上区别开来吧。当然孝敬也在很大的程度上需要精神的涉牵。
但对于文中提到的很少把孝敬付诸行动的人,难道我们评价孝敬的标准只是看到有没有在物质上给于长者的满足吗,只是以为只有在长者生前孝敬才能达标吗。我想这过后的爱的行为也属于孝敬吧,那怕只是形式祭拜先人。
“死后再孝敬还有个屁用”的确没有什么用了,至少对死去的人来说。但我们要用联系观点看问题,也就是说一个过高错误的人物,潜藏着巨大的良性价值,通过这事情的认知,我想,人会更加懂得孝敬的意蕴吧!那怕只是个人的人生观。
例如;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