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出自哪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15:07:20

唐朝诗人白居易,有日向鸟窠禅师请益,作一偈语:“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 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禅师以偈回曰:“来时无迹去无踪,来与去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禅师的回偈回答了白居易的疑问,意涵浮生乃一大梦,短暂而无常,在意境上也高了一层。我初读时,觉得“只此浮生是梦中”的“是”有点拗口,忖度其为何不用“在”字。咀嚼片刻,品出味道,“在梦中”即以“梦”为主体,“浮生”为虚,这便着了痕迹,有了虚实之分、真假之分、主次之分、高下之分,不若“是”字那般浑然一体,无分虚实。

回偈的创意应是来源于《金刚经》。《金刚经》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劝谕众生,生命无常,人生如梦,珍惜生命。至于是应当珍惜生命还是将大千世界均视为幻境,则见仁见智,视乎个人对生命的态度。积极点来说,既然要模糊梦与真实的界限,真实世界中种种烦恼何不一笑了之。好事让它成真,坏事将之幻化。浑浑噩噩过活,清清醒醒做人。人生,不过如此,只当如此。

  来时无迹去无踪,
  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
  只此浮生在梦中。
  --唐 鸟窠

  这是唐朝鸟窠禅师的一首偈语。

  “来时无迹去无踪”,人的生与死都毫无痕迹可寻,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也不知道向哪里去。

  “去与来时事一同”,在死生之间,只有一件事是相同的。是什么呢?

  就是迷惑。人从生到死,都无法摆脱迷惑。正如一个故事所说:

  一个人在旷野中,被狮子追赶,无处可逃。正好看到一口枯井,就顺着井中的藤爬了下去。爬到半途,看到井底有四条毒蛇吐着舌头,上面又有黑、白两只老鼠在咬那支撑他的藤,一旦藤被咬断,即使不跌死,也会被井底的四条毒蛇咬死。正万分惊恐时,飞来五只小蜜蜂,滴下了五滴蜜。蜜刚好滴入他的口中,满嘴香甜滋味,让他忘记了一切恐惧。

  这寓言说的是人生。人被无常的狮子逼进了枯井,井下是生老病死、地水火风四条蛇,正在盘踞吞噬,而生命的藤又被象征昼夜的黑白二鼠啃啮着。五只蜜蜂,则比喻五欲--财、色、名、食、睡。一点点甜头,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