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的三号院,二号院,只的是什么单位呀?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03:34:35

大港的石油家属院.按照一号院二号院这样分的

现在是地名的代名词

地名啊
还有四站,二道沟等地名呢
嘿嘿
我就是三号院的

就是地名,不是单位名称。

早在1964年1月,根据国务院在天津设立“华北石油勘探指挥部”(大港石油管理局前身)的通知,来自大庆油田的勘探会战先遣队到达天津后,便住进了当时天津北郊区的北仓,利用原天津钢厂的旧厂房作为工作和生活的驻地。随着1964年12月,位于大港地区的港5井喷油,宣告了大港油田的诞生。华北石油勘探指挥部从1965年9月陆续由北仓向北大港的港东迁移。当时大港刚经历了1963年的特大洪水,到处都是水洼泥沼和盐碱荒滩,要找一块地势平坦,没有积水,可搭帐篷住人的地方都很困难。后经四处勘察,在现在的津歧公路以东(今炼油厂的东北方)找到了一片地势教高的沙堤。在上面建起了几间木板房,周围又搭了些帐篷,便成了华北石油勘探指挥部的机关和会战工人们的驻地,这里便是大港油田的发祥地——“一号院”,直到现在仍可以找到一号院的一些遗迹。由于当时华北勘探石油指挥部的名称还没有公开,按照大庆油田军事化的要求,对外只称代号“641厂”(意味着1964年1月建立)。1966年在现津歧公路西侧建起了一片三合院式的平房,“华北石油勘探指挥部”迁至此处办公,于是这片平房所在地被称为“二号院”。当年二号院地区是油田生产和生活的中心,可不像现在这么落寞,机关的南面是一座露天舞台,文革以后舞台就拆除了。再往南是职工总医院,以医院为圆心向外建设了车站、旅馆、商店、学校等生活设施。当时紧挨着医院的北面是油田的长途汽车站,晚上经常会在车站的空地播放露天电影,车站旁边建了一座整个油田唯一的旅馆(如今这里是医院花园的一部分)。大概70年代初天津市二商局进驻油田,在医院对过成立了商业公司,并在旁边建起了油田最早的商店。商店的东面陆续建起了冷库、银行(现在的工商银行滨海支行)、百货公司和新华书店(现在的滨城超市)、派出所等等。医院的西南方向建立了幼儿园和学校(也就是现在的一小和一中),东南方向则是天津警备区在油田的驻军营地(现在钻采院所在地),85年大裁军时该部队被撤销。印象中炼油厂北面曾经有个化肥厂,大概在80年代中后期被拆除(该厂的一小部分人划归油田,大多数职工的去向本人不是很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