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西天取经语言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01:00:16
唐僧西天取经之前,有没有准备外语,是怎样准备的,他的老师又是谁????

楼主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是个办事很认真的人。这个问题的质量很高,我无法作出令你满意的回答,但我可以和你讨论一下。
正象楼上所说,玄奘大师的印度语言不成问题。因为自汉代以来屡屡有印度高僧到中国传法,到唐代也已形成规模。玄奘大师早已有去印度取经之意,自然会向这些印度僧人学习语言。但只会印度语言似乎准备的还不够充分,从长安到印度之间的西域各国的语言千差万别,这怎么来解决呢?这的确是个问题。我想这其中肯定还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当时大唐在西域各国的影响力是空前的,这是个有利因素。另一方面,当时西域各国都信仰佛教,玄奘大师不用费太多的周折就可得到食宿方面的供养。我想这就是对玄奘大师有利的两个方面吧。否则的话,任凭玄奘大师有什么样的语言天赋也不可能各国语言都精通。另外他早就想去印度取经,很可能提前做一些准备,象张骞出使西域的相关书籍他是不可能不看的。
以上是我个人看法,只能做引玉之砖。

玄奘13岁出家,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先后从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辩、玄会等为师。这些人都是当时中土佛家的大师,好多天竺来的经文都由他们翻译过,再加上自己的想法,各成一家。玄奘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所以决定取经天竺。慧休就是他的第一个天竺文老师。
他在中印度的那烂陀寺 随主持戒贤法师研习寺内所有经典 全部通晓其奥义 曾主持那烂陀寺的讲席 扩展寺内诸僧的眼界.贞观十六年 玄奘又至摩揭陀国 应戒日王之邀 在曲女城主持一次空前伟大的大佛学辩论会 参加者有五印度十八国国王,三千名大小乘高僧 由玄奘提出他所写的「真唯识量颂」 作为辩论主题 历时十八天 但无人能提出异议.可见他外语水平不是一般的高。

入乡随俗嘛,他只要会基本的和人沟通就行,甚至不用语言的,比如饿了,伸出钵就行,至于传教,应该是留下几本经书让后人翻译吧,是作者故意忽略这一点的,这位先生又何必庸人自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