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冰和水的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9 09:23:57
在一个室温为0℃的房间内,将-12℃的一块较大的冰块从冰箱的冷藏室取出,放在一杯0℃的盛水容器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容器中的水数量将变多,冰的数量将减少 B.容器中的水的数量将减少,冰的数量将增多

C.容器中的冰和水的数量不变 D.水的数量立刻变少,冰的数量也立刻变少

答案是什么?为什么?

我认为答案是B。水在通常情况下0度结冰,0℃的盛水容器中的水之所以没结成冰,是其正好处于结冰与没结冰(即水的固态与液态)之间的临界状态,把一大块冰放入其中后,临界状态被打破,0度的液态水向固态水(即冰)转换,因此,容器中的水的数量将减少,冰的数量将增多。

A。因为冰的密度比水小,放入水中后冰变成水,密度变大了,质量没变,所以体积就变大了。抱歉我忘记公式

A.容器中的水数量将变多,冰的数量将减少 B.容器中的水的数量将减少,冰的数量将增多
我不知道对不对,同学告诉我的

实验表明,水在4℃以上,仍然是遵循热胀冷缩规律的,从4℃以下,即4℃到0℃间才发生反常膨胀。水在4℃时,体积最小,密度最大。因而冰的密度略小于水的密度。所以可以浮在水面上。
反常膨胀的原因 水的反常膨胀现象,原因是水分子具有特殊的结构,但对水分子结构的研究,现代科学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因此对水的密度的反常变化的原因还没有统一的解释方法,现在介绍常见的几种解释方法以供参考。

1.“晶体结构”论:为了介绍水的反常膨胀,有必要先介绍冰的晶体结构。在冰的晶体结构中,水分子(即冰晶体的分子)以一定的方向排列在晶体点阵内,每个水分子都被另外四个分子所包围,这四个水分子形成一个四面体(三角形锥体),水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性质使得在冰的晶体中水分子的排列一定是这种形式,这种排列方式是比较松散,体积较大,如果在冰中的水分子不象这样排列,而一个连着一个排列得很密,那时同样质量的冰的体积将会缩小。

用x射线研究液态水的结构时,发现在低温的液态水中在一定的程度上还保留着冰的四面体的结构,就是说在低温的液态水中有着非常微小的冰的结晶。根据推算,在接近0℃时的水约包含着0.60%的这种微晶体,当温度逐渐升高时,这种微晶体逐渐地被破坏。因为这种微晶体具有象冰一样的晶结构,它的体积比同质量水的体积大,所以这种微晶体逐渐地被破坏,它的体积就逐渐变小,因而密度逐渐变大。反过来说,它的温度从4℃降到0℃时,这种微晶体逐渐增加,体积逐渐变大,密度逐渐缩小,出现反常膨胀。但水的温度高于4℃时,水分子的热运动使得分子间的距离增加,体积变大,密度变小,所以说水在4℃时的密度最大。

2.“极性分子”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