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一个人的简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1:44:04
清代文学理论家陈廷焯的简介.多谢``

陈廷焯(1853-1892),清朝,《白雨斋词话》是他著名的词学论著。

陈廷焯(1853-1892)论词可分两期,前期同于浙派,后期则转向常派。《白雨斋词话》为其转向常派后的词学论著。在转宗常派后,陈廷焯以“沈郁顿挫”、“比兴寄托”论词,并特别推重王沂孙(?—?,宋末元初人)碧山词。(1)

被尊为典范的词人可说是词论家论词标准的具体化,其词作特质也代表了词论家的最高理想。“沈郁”、“比兴”是《白雨斋词话》的词论中心,也是陈廷焯后期论词的最高标准。而陈廷焯既以碧山词为最高,他对碧山词所作之评论和他所称赞的碧山词的特质,以及他对碧山词作之解析等等,也具体地说明了作为他论词最高标准的“沈郁”、“比兴”之概念。

前人研究陈廷焯“沈郁”、“比兴”说者不少,也提出许多可贵的见解。但就笔者所见,较集中地结合《白雨斋词话》对碧山词的评论来看陈廷焯的“沈郁”、“比兴”说者似仍较少。因此,本文试图以《白雨斋词话》对碧山词的评论为出发点,探讨陈廷焯的“沈郁”、“比兴”说,以期对其内涵有更清楚的认识和界定。此外,透过《白雨斋词话》对碧山词的评论,也可以看到陈廷焯“沈郁”、“比兴”说之局限及在理论与实际批评上之差异。

陈廷焯《词坛丛话》云:“稼轩词……其气不掩。”

才发现,百度百科居然没有陈廷焯,他可是非常重要的词学家

陈廷焯(1853—1892年)是晚清著名词家,属常州词派后学,其论词上承 张惠言余绪,在写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的《白雨斋词话自序》中,明言自己的创作宗旨是 有感于倚声之诗词的六种过失,批评清初自朱彝尊以来“务取〓丽,矜言该博。大雅日非, 繁声竞作,性情散失,莫可究极”的现实而发,要“本诸风骚,正其情性,温厚以为体,沈 郁以为用,引以千端,衷诸一是”者。此处且引他一段词话如下:

所谓沈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 冷淡,身世之漂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 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飞卿词,如“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无限伤心,溢于言表。又“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凄凉哀怨,真有欲言难言之苦。又 “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又“鸾镜与花枝,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