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氏颗粒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7 03:52:58
解释:丹氏颗粒

丹氏颗粒

丹氏颗粒(Dane particle)引起人类急、慢性肝炎的DNA病毒,也称丹氏颗粒,简称HBV。

病毒直径40纳米,呈球形,外有包膜,中心为直径27纳米的二十面体核心,内含病毒DNA多聚酶和环形双链DNA,分子量1.6×106,约有3200个碱基对。已发现3种抗原:①表面抗原(HBsAg),构成病毒表层包膜的蛋白组分,除存在于病毒粒表面外,在病人及慢性抗原携带者血清中形成20纳米直径的球形和管形颗粒。这些颗粒是未装配的病毒蛋白,本身无感染性,但常与病毒同时存在。表面抗原的化学本质是脂蛋白,用去污剂裂解后可得 8个多肽,其中分子量 2.2×104和 2.8×104者为特异性表面抗原,约占总蛋白量的55%。表面抗原的对应抗体为表面抗体(anti-HBs),有中和病毒的能力,多在病后3~6个月出现,是产生免疫力的指标。表面抗原有adr、adw、ayw、ayr4个基本亚型,分布有地域性。中国大部属ad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为ay,不同亚型间有免疫交叉保护;②核心抗原(HBcAg),为核蛋白,在肝细胞核内合成,是构成病毒粒核心的蛋白组分,血中无游离者存在氯化铯中浮力密度1.34,分子量 1.9×104。相对应的抗体为核心抗体,于感染的早期产生,可持续多年,是曾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或感染仍未消除的可靠血清学指标。③E抗原(HBeAg),存在于核心的内部,为酸可溶性蛋白,分子量1.7×104。E抗原的存在表示感染处于活动期,对应抗体为e抗体(Anti-HBe),出现较早,是感染好转的指标。

人和动物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受感染,肝脏是病毒繁殖的靶器官,病人和抗原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可感染黑猩猩,尚未在离体细胞上培养成功。本病毒对物理、化学因子的抵抗力很强,一般消毒剂效力不大,60℃10小时不能完全灭活,但煮沸1分钟可以灭活。用慢性抗原携带者的血清,提纯灭活制备的表面抗原疫苗,可预防本病。

动物中类似乙型肝炎的病毒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现土拨鼠、地松鼠、家鸭有各自的类似乙型肝炎的病毒,但与人的肝炎无关。曾有人建议将乙型肝炎和类似的病列入一个新科——肝炎DNA病毒科,此科成员均具有环形DNA基因组,在肝细胞内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