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产权社会化?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5 09:25:41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产权社会化”成了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产权社会化理论也成了对我国经济改革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之一。在这种条件下,正确理解“产权社会化”的涵义、特征、表现、实质等问题,显得尤其重要。要保证中国经济改革的正确性、科学性,必须正确、全面、系统地理解这一概念和理论。
  一、产权社会化的定义
  产权是社会认同的经济权利,包括所有权及在其基础上派生形成的一系列权利。
  “产权社会化”就是适应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某一法定主体的私人性产权部分或全部地被社会范围内越来越多的法定主体、社会成员共同分享的趋势和过程。在这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按其程度不同,“共同分享”包括由低到高的多种状态,主要有:
  1.通过产权交易的方式,使产权在不同主体间转手、流动,更多的主体和社会成员实现对某项产权的“轮流”分享。
  2.按照投资数额多少不同,对同一产权实行“有权利大小差异的”共同分享(例如通过合伙制、股份制形式对企业所有权的“共享”。
  3.广义的所有权发生“裂变”,纵向分离出层次化的多项产权(狭义所有权、法人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等等),由更多社会成员分别拥有或行使不同层面的产权,从而实现对产权“纵向层次化的”共同分享。
  4.建立公有制,实现“没有权利大小差异的”共同分享。在不同状态中,产权共享程度、共享的公平程度都是不同的,其中最后一种形态中的公平程度最高。
  “产权社会化”可从静态和动态两种意义上理解:
  从静态上讲,指产权改变原来的专有性、集中性、不可分性、封闭性、凝滞性特征而具有了非专有性、可分性、分散性、开放性、流动性特征;产权的“拥有”、“行使”不再是纯私人性的事情,而是由更多社会成员(以个人名义或以“集合体”的名义)拥有或行使,使产权从私人性权利转化为社会性权利。
  从动态上讲,指产权的私人性向社会性转变的趋势和过程。这种趋势和过程首先表现为一定所有制内部产权结构和产权关系的调整变化,即在自身性质所允许的范围内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不改变所有制性质。其次,它表现为私有制逐步否定自身性质,由量变到质变,最终完成由私有制向社会所有制(公有制)的转化。
  二、产权社会化的内涵
  产权社会化的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