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萧红的关系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6:02:46
要最快!!最详细!!!补充悬赏分10!!!!!!
要在一小时之内补充悬赏分25!!!!!!!!!!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1940年去香港。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这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才的女性命运悲凉,1942年1月22日死在香港时,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不在身边。

暗恋萧红说。有人因为鲁迅与萧红大都过早地蒙受了婚姻的
创伤,都有肺病和热烈而沉郁的乡土情感,共同语言多,对话范围广,
就认为鲁迅和萧红在潜意识中彼此暗恋。这位论者还给读者布下了一
个疑阵:“后来,她(指萧红)远走东京,却一去没有了消息。这是
颇费猜量的。”其实,萧红1936年7月去东京,萧军去青岛,暂定分别
一年,是因为萧军一度移情别恋,使萧红内心苦痛,两人之间一度产
生了感情裂痕。这跟鲁迅丝毫也没有关系。即使如此,在萧红赴日本
期间给萧军的信中,仍时时流露出对萧军的恋情。许广平在《忆萧红》
一文中谈到,鲁迅跟二萧接近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是“两个北方来的不
甘做奴隶者”,而且萧红又具有活泼开朗、天真无邪的性格,因此才
“用接待自己兄弟一样的感情招待了他们”(原载1945年11月28日上
海《大公报·文艺》)。二萧跟鲁迅接触过程中,萧军写信多,萧红
上门拜访多。因鲁迅当时多病,萧红来时多半是由许广平出面作陪。
在萧红心目中,鲁迅是敬爱的导师,慈祥的长辈,并没有留下让人猜
量的感情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