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的结束就是《资治通鉴》的开始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07:33:23
如果不是,那么它们是怎样衔接起来的?它们衔接得起来吗?

《左传》记事基本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序,但在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之后,又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事。全书内容包括聘问、会盟、征伐、搜狩、城筑、婚丧、篡弑、族灭、出亡等。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记录了诸侯、卿大夫的活动,并把笔触深入到商贾、卜者、刺客、乐师、妾媵、百工、皂隶等阶层;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霸业盛衰的叙写,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角逐;而对鲁季孙氏、齐田成子、晋国韩、赵、魏诸卿与公室的矛盾,郑子产的改革等描述,又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内部的变革及其趋向。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名臣、史学家司马光负责编纂,历时十九年,全书共294卷,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前共1362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目的是要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它已成为为官从政者案头必备的教科书,被奉为金科玉律,无上宝典。古往今来,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

  不胜枚举、数不胜数。毛泽东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他对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给予了极高评价。

  二者并无衔接关系,但二书记事年代几乎可以衔接,差不了几年。

《左传》最后记载的哀公二十七年(春秋末期),《资治通鉴》开篇为三家分晋(战国初期)。二者所记载时间大致可衔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