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哪位知道 汽车俱乐部和车友会有何区别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00:45:29

我国汽车俱乐部的历史已有十年,但其发展的道路却是值得回味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高洋先生作为中国汽车俱乐部第一人,勇敢地吃了汽车俱乐部这个洋螃蟹,至今汽车俱乐部作为一个行业已见雏形,但远未发展成一个产业,究其原因值得探讨、值得深思。
  目前,我国汽车俱乐部存在几种形态:独立法人企业、企业附属事业单位、群众团体、以网络为媒介的群众虚拟组织等。
  如果仅从生存的角度讨论,除独立法人企业之外其他各种形态的汽车俱乐部都已经是处于“适者生存”的状态。
  什么是企业附属事业单位的汽车俱乐部?就是说它是汽车销售企业或汽车生产企业的一个附属机构,其设立的目的是服务于销售与生产的需要,是企业整体CRM(客户关系管理)的一个环节,是一种客户关系管理的手段或方式,利用俱乐部这种形式将本品牌汽车的用户,维系、团结在一起,向他们提供各种汽车售后的服务,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保持一定客户群。因此它作为一种外延机构而存在,其活动经费或运作资金来源于“主企业”,这是一种“适者生存”的方式,因此会员制这样的舶来品由于没有严重的利益冲突,不仅变得可以接受,而且还成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在运作。
  群众团体性质的汽车俱乐部,它是业余的群众性组织,会员制是必然纽带,但他们管理松散、粗放,节假日相聚,一些领袖人物组织一些会员感兴趣的活动,支出采用AA制,少量结余用于公益性事务,会员之间相处融洽。这其实是汽车俱乐部的原生形态,不存在“适者生存”的问题,这种俱乐部的出现就是“适者生存”的结果。
  以网络为媒介的群众虚拟组织性质的汽车俱乐部,与群众团体性质的汽车俱乐部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只是他们的交流平台是互联网络,其实他们也是在某个门户网站或专业网站汽车频道的组织下,或按车型划、或按品牌划分,通过自愿报名,既可以以真实身份也可以以网络虚名参加,只要遵守规章、参加活动、分担经费,便可以是会员,有权利、有义务。他们人数众多,但纪律性差、个性化要求多,虚拟俱乐部往往不能一一满足他们的要求,所以这样俱乐部的实际号召力也较差,
  作为独立法人存在,需要经营自己和自己经营的汽车俱乐部有限公司,现状如何呢?
  十年来的发展,他们在车务服务、救援服务、“自驾游”服务、保险代理等方面开发了一批成熟的产品满足了车主的需求,得到了市场认可,取得了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