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文枕琴的历史背景改造发展还有演奏技法,越多越好,谢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7 10:04:10
急需要这类的资料,谢谢啦

据史料记载,文枕琴系唐代乐器“扎筝”,称“文秦”,俗称枕头
  琴。它是流传在莆田涵江塘头、哆头一带“文十番”中所用的拉奏乐器
  。一九七九年以来,文枕琴乐器历经莆仙音乐专家的多次改良、创新,
  使其溶二胡、提琴、琵琶、古筝技巧于一体,使传承千古而不朽的古老
  乐器演奏出更加古朴淳厚,优美典雅的新声。一九八六年在文化部举办
  的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中,莆田市文枕琴演奏家黄福安携带文枕琴晋
  京参加决赛,一举获奖,轰动了京华乐坛。一九九二年,文枕琴独奏节
  目还随福建省访日艺术代表团到日本进行艺术交流,这一独特、古老的
  中国民间乐器和那琴声感人的艺术魅力,受到日本艺术界的高度评价和
  赞赏。
  文枕琴按五声音阶排列定弦,琴架呈枕头形状,长约一米。传统的
  琴身结构中,面板的拱弧度较小,二根琴弦匀称地排列于弧形面板上。
  从构造特点上分析,它应是古筝的前身,在演奏方法上柔和了击弦与拉
  弦的技法,既玲珑小巧,又富有音乐表现力。它的发展演变是经过不断
  改革的过程。据专家考证,以击弦为主的枕头琴之所以变为拉弦、击弦
  混用乐器,很大因素是受宋代马尾琴的启发和影响。在莆田民间,文枕
  琴是文十番中的主要拉奏乐器之一。它擅长于表现乐曲的抒情、优美、
  恬静与幽雅,和莆田民间传统乐器如筚篥、苏笛、韵锣等互为优势,相
  得益彰,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经改良后的文枕琴本身构造与传统的
  枕头琴基本相似,但面板的拱度加大了,琴音持续共鸣更长了。为了增
  强音量,在面板和底板上开了音檀和音孔,并把音柱改革为“Y”形状
  ,使面板和底板的共鸣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对琴马的形状及在面板上
  的安放位置,面板、底板的厚度等方面,都作了改造和调整,使其整个
  发音得到了平衡谐和,低音区音色雅厚,中音区柔和,高音区明亮的效
  果,从而大大地增强了音乐表现力。文枕琴适用于独奏,也可用于齐奏
  或参与伴奏。其独奏最宜表现轻柔妙曼的曲子,齐奏则适宜表现气势浩
  大的乐曲,参与伴奏可以发挥它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