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对待早恋问题有区别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03:38:21

当然有区别了,试问人和人有一样的吗,那么中西早恋问题肯定看法有别.

从生理的角度来说,人在十五六岁时就已基本上发育成熟,就会有与异性交往的愿望,这种时候,谈恋爱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中学生(不含小学生)谈恋爱,应该说正当其时,实不为“早”。

中西差异

据笔者所知,欧美国家的大中小学里经常开有各种舞会,这些舞会的作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与异性相处的能力。很多情况下,这些舞会也成了学生们寻找男女朋友的理想场所。在西方国家,一个孩子如果到了十五六岁还没有异性朋友(恋爱关系的朋友),他会被认为是不正常的,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孩子会被父母带到心理医生处看病。

相比之下,中国的做法何其保守?!

差异根源

在此,笔者打算从传统影响的角度出发,分析国人为何对“早恋”如此深恶痛疾。

中国自孔孟以来,就一直有“男女授受不亲”的说法,“三纲五常”等道德规范对男女交往做出了极端苛刻的限制。这种压抑人性的传统延续几千年,早已对国人的观念形成巨大的影响,并形成了“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一部分。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余威仍非常巨大。反映在教育上,对中学生作出不准谈恋爱的规定也就不足为奇了。

西方有一个很重要的传统就是人本主义。人本主义的大概意思就是指社会对个体的尊重,社会尊重个体的自由与意识。在处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他们采取了与东方不同的态度,他们认为个体高于社会;而中国(及大多数东方国家)则一向提倡个体服从社会,个体为了社会的大局可以磨灭自己的个性,在这样的观念下,人不再是人,人变成了一颗螺丝钉,成了社会这架大机器中了无生机的一部分。西方国家对个体自由的尊重,自然对个体的恋爱自由也不加以干涉。

综上所述,中西国家在“早恋”这一问题上所持不同态度实际上是受传统的影响。当然,也不完全是因为传统,不过,在笔者看来,传统的影响是别的因素所不可代替的。

该不该早恋?

该不该早恋,这在西方根本不成其为一个问题,而在中国,这是个大问题。

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