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项羽的词一首。谁知道出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01:52:08
昔者我曾论项羽,缘何颈血轻洒斯乌江?吞吐意气既尚念父老。父老焉忍弃此重瞳王——莫视滔天浪,慢饮龙泉,且趁扁舟回故乡,收拾旧家新儿郎。以此奇耻心,百战身,三户可倚,哀兵心祥。只耐性沉吟,静观可待汉宫惊风起萧墙!

今日我亦思项羽,方知此心俗骨亦浊肠。果如亚父之机械无穷智,安见虞姬美人舞军帐?楚歌声里,拔剑仰天叹苍茫。七进七出真英雄,然后丈夫横尸卧沙场!死则等耳,等一死耳。袅袅悲风千载下,孰令后世豪杰扼腕。墓道昏鸦空惆怅!
呵呵,谢谢楼下的两位,我想知道作者和选自那里。

这首叫《垓下悲歌》
收于《史记》-《项羽本纪》中,作者不详

垓下悲歌

深夜秉烛,执线装古书,那千年杀伐之争的战鼓,那金戈铁马的雷鸣,一阵阵,一声声,不绝于耳。我的思绪随着悠远的历史脚步,穿越怪离的时空隧道,来到了四面楚歌的垓下,来到了滚滚呜咽的乌江之畔……

历史风云变幻莫测,成败荣辱乃英雄常事!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捷足者先得”。刘邦和项羽双雄并起,叱咤风云,合力灭秦,夺得天下,又一分为二,豆萁相煎,势不两立,经过旷日持久的楚汉相争,最终历史成就了刘邦,而垓下之战,乌江之边,却留下了一段千古的英雄悲剧,一段千古的爱情悲歌……

项羽失败了,但萦绕在我心头的项王情愫却无论如何也挥洒不去。尽管有“胜者为王败者寇”的说法,但,“寇”字无论如何是不能安在项羽头上的!垓下之战,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成就一个悲剧的项羽,成就了一段缠绵的爱情。尽管一切都悲得无法逆转,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却被无数文人骚客,痴情红颜,永远为之伤感,为之心恸!为之悲歌!

古今多少事,淹没红尘中。

当年,秦始皇南巡的浩浩车队经过会稽时,有两个人在路旁仰首观看,欣赏赞叹之余,发出了不同的豪言壮语。一曰:“大丈夫当如是也!”一曰:“彼可取而代之!”说前一句的就是那个较工于心计,有些泼皮无赖,甚至鸡鸣狗盗之嫌的,而后来却坐了汉朝开国皇帝龙椅的刘邦;说后一句的则是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少城府,讲仁义,火烧阿房宫,鸿门宴放走刘邦,终至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西楚霸王项羽!

长期以来,关于楚汉之争,人们大都从两人的用人和谋略方面来析论刘胜项败的必然性,然而,在我看来,此答案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我倒更想从人的本性,人的道德风范上,寻求根底,剖其动因。

对于刘邦的“慢而侮人”,人们印象很深刻。最典型的事例就是他蔑视知识分子,往儒冠里撒尿。而对于项羽的“仁而爱人”,则完全不予注意。项羽出身于贵族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孔孟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虽不一定全部信服,但却难以摆脱其浸润。也正是这一点,成为其致命的弱点。在楚汉相争之中几个关键时刻都表现出来,以致酿成垓下大败,乌江自刎的历史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