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中国石油发展的几次重要改革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08:21:14

在大面积缺油困扰华南地区近二十天后,上周五,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终于宣布:全国成品油生产、供应有保障,市场需求可以满足。按照过去数次“油荒”形成的惯例,只要两大石油巨头负责人一亮相媒体,承诺保障供应,“油荒”即戛然而止;此次由中央政府职能部门出面,应该具有同样“效力”。
中止一次缺油易、铲除缺油产生土壤难。众多“反经济学”现象纠葛在一起,国内石油行业弊端成因复杂。如拨开层层表象做较为彻底的透视,可以发现,此次缺油系中国石油战略思想与国际市场状态及国内运行体制内在矛盾的大爆发。
国内石油行业为什么迟迟不能启动市场化改革?概而言之,中国石油战略本身含有重大非经济要求,即为石油安全计,必须无条件地保护国产石油开采、炼制能力不弱化。国产油与进口油成本不一致,予以平衡,统一二者价格构成了成品油政府定价机制起点。政府通过石油巨头掌控自有资源并保持开发能力,石油巨头同时垄断国产油和进口油运作。国际油价高于国产油成本时,“理性人”自然吵着嚷着同国际价格衔接;国际油价低于国产油成本时,要激励石油巨头国产油生产、降价几近与虎谋皮。
源起石油战略的制度安排客观上伴生着套利空间,同时构成对社会总福利的“道德风险”。石油巨头获得高额利润尚属有账可查(石油巨头核心资产境外上市,“卖垄断”行为一直广受质疑),寡头垄断所产生的巨大效率损失却难以计数:国内原油勘探、开采、炼制生产效率远低于国际水平;少数民营企业名义上拥有原油与成品油进口权,但几乎全部配额掌握在国资石油集团手中,民营企业委托代理进口,国资石油集团按标的收取佣金,可以部分解释石油进口为什么“买高不买低”;中国系世界第二大原油与成品油进口国,买方地位足以对国际油价施加影响,至今却连最基本的套期保值价格风险规避工具也鲜于使用,因为成本可以方便地转嫁给国内市场;于销售环节,控制上游供应的两大集团把利润主要调控于批发环节,令加油站利润微薄以遏制“社会油站”生存空间,这也是一有缺油,“社会油站”率先关门的原因。
近年来,社会公众抱怨油价不断上涨,知道石油巨头赚了大钱,但未必都知道其中的效率损失。直接遮掩弊端的是什么呢?正是当下石油巨头们主张立即加以改革的成品油政府定价制度。为什么它们反过来把矛头指向政府定价制度呢?根本原因在于去年以来,国际石油市场状态发生剧变,激化了国内石油运行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