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的序幕和尾声有什么作用?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11:28:43
十年后,周公馆变成了教会医院,楼上和楼下分别住着两位疯了的老妇——繁漪和侍萍,这一天,一位孤寂的老人
——周朴园,来到医院,看望她们,彼此却没有一句话。偶然撞进医院的年幼的姐弟俩目击了这一切,又像听“古老的故事”一般听人们谈起了十年前的往事。

反映了曹禺当时对人性和命运问题的思考。序幕和尾声的加入,看似与主体情节联系不紧密,而且使三十年故事顺叙的时间结局揭晓的倒叙时间,但却使《雷雨》的意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样的结构隐藏着作者深刻的美学追求:化恐惧与噩梦为一种新的保持“欣赏的距离”的精神超越,让观众从原有的郁躁、紧张到恐惧的煎熬中梦醒和挣扎,就如曹禺自己所说:我要流荡在人们中间还有诗样的情怀,导引观众的情绪入于更宽阔的沉思的海。

 《雷雨》的序幕和尾声作用:

1、组织线索,推动剧情。人物间初步建立了关系网。借姐弟的活泼热闹来反衬暮年周朴园的凄凉和教堂医院的令人窒息的沉闷和灰暗。
  2、简介
  雷雨由剧作家曹禺创作,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雷雨》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作者出于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俯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通过两个在伦理血缘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家庭,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深重罪孽。
  3、创作背景
  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序)

我也想知道 关于《雷雨》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