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伐楚的历史背景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04:22:26
就是螳螂捕蝉故事的时代背景

《螳螂捕蝉》选自西汉末年文学家刘向的《说苑·正谏》。这则寓言写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劝阻吴王攻打楚国的事。告诉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课文不长,正是同学们练思、练说、练写的好文本。

一、练思

1、了解时代背景,思考

——吴王坚决攻打楚国的动因是什么?

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所以当大臣们极力反对时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2、通过细读课文,思考

——少年为什么在王宫花园“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吴王下了死令,谁阻止他进攻楚国就处死谁。少年在花园转悠为的就是引起吴王的注意。

——少年为什么给吴王讲了螳螂捕蝉的故事,就使吴王恍然大悟?

螳螂捕蝉隐含着吴国、楚国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吴国攻打楚国相当于“螳螂捕蝉”,而一旦吴国攻打远处的楚国势必削弱国力,其他诸侯国会乘机攻打吴国,这就等于“黄雀在后”想啄食螳螂。吴王只看到眼前利益忽视身后隐患。

3、借助春秋势态图,思考

——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除了少年的劝说还有别的原因吗?

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则有好多诸侯国。吴王再蠢也不可能连地理位置都不熟,只是霸心滋生,使他变得利令智昏罢了。现如今少年的提醒让他“恍然大悟”。

4、综观全文,思考

——大臣们都不能劝说吴王,为什么一个侍奉吴王的黄口小儿却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劝解别人要讲究方式方法,弄不好会适得其反,这就需要智慧。文中少年除了有智有谋还有勇气,万一吴王一意孤行还不遭来杀身之祸?!

——我们心中的少年、吴王是怎样的人?

吴王固执、主观、专横,但能知错就改;少年冒死劝谏有勇有谋,堪称智慧超群。

二、练说

1、由文本说开去

——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请说说,君臣间会有怎样一段对话?(把握大臣极力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