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王陵葬法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03:00:23
能否一说

中国原始社会的墓葬如大型的良渚土墩墓,皆是填土堆积的小山。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是一金字塔型的大土墩,东西长94米,南北宽84米,估计先民在原有高地上堆筑的土方体积为25920立方米,土方取自附近一个大水塘,或者可说,取土的地方被掏空成为一个大水塘!
从瑶山与汇观山的祭坛与墓葬看来,墓葬后筑,穿透祭坛的地层,以墓葬随附于有祭坛的人工土山。祭坛在山顶,大约是登山祭天之用。

封建社会则早在周代就有了封土为坟的做法,秦汉间先修地宫,从平地夯筑起巨大的锥形金字塔,与埃及不同,陵墓要截去顶部,形成平台,称为“方上”。
到唐代,李世民废平地起高坡的做法,开始以山为陵越显得气势非凡。
明代则采用“宝城宝顶”的形式,即在地宫上砌筑高大的砖城,有垛及女儿墙,即为“宝城”,砖城内填土高出宝城为一圆顶,称为“宝顶”。
为了推崇皇权,朱元璋恢复了预造寿陵的制度,并且对汉唐两宋时期的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这些改革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陵墓形制由唐宋时期的方形改为圆形,以适应南方多雨的地理气候,便于雨水下流不致侵润墓穴。所以,这一时期非常讲究棺椁的密封和防腐措施,墓中的尸体一般都保存地比较好。其次,陵园建筑取消了下宫建筑,保留和扩展了谒拜祭奠的上宫建筑。相应的取消了陵寝中留居宫女以侍奉亡灵起居的制度。这是对陵寝制度的重大改革。它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陵寝中原始迷信的方式不能不逐渐废止,这样就更加突出了朝拜祭祀的仪式。明朝特别注重三叩九拜的祭祀排场,这是统治者推崇皇权、巩固统治的一种手段。
随着南方园林建筑艺术的发展,明代陵园建筑的艺术风格比较以前历代都有较大的突破,形成了由南向北、排列有序的相对集中的木结构建筑群。这是明清陵寝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

前边是享殿后边是陵寝。

厚葬。历朝陵寝制度不一而同,要说一般只能说厚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