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丑寅都指哪段?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03:36:42

子时23.00-1.00丑时1.00-3.00寅时3.00-500卯时5.00-7.00辰时7.00-9.00巳时9.00-11.00午时11.00-13.00未时13.00-15.00申时15.00-17.00酉时17.00-19.00戌时19.00-21.00亥时21.00-23.00

半夜11点到第二天1点是子时
1点到3点是丑时
3点到5点是寅时

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1 2 3 4 5 6 7 8 9 10
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1 2 3 4 5 6 7 8 9101112
在中国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分别用子、丑、寅、卯、……来表示,而在西方则把一昼夜分为两个12小时,即24小时为一天。半夜0点是子时,中午12点是午时。
将天干和地支配合各按次序排列两两组合起来,就有“甲子”、“乙丑”、……直到“壬戌”、“癸亥”,一共是不重复的六十组。我国最早用来记日,后来用来记年,这是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就已经使用的“干支”法。并且一直延用到现在,例如1983年就是癸亥年,而1984年又要从头开始是甲子年了,2003年是癸未年。这是六十进位制。

天干地支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那么,干支纪法的发明者究竟是谁呢?
虽然有以下一些说法来考证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谁发明?最早出现于何时?始终都是一个谜。
大约在战国末年,依据各国史官长期积累下来的材料编成的史书《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来干支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中认为,以往人们对干支的解释,都是望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