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结合十六届六中全会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7 20:41:21

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早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就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之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倾向。
从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过程看,新中国成立后,为迅速摆脱经济落后的局面,我国采取了重工业超前发展战略。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在这样的基础上搞工业化,农业必然成为筹集工业化资金的主渠道。不仅如此,长期实行的城乡分割体制,还使城乡之间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实际上被排除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之外。由于实行农村农业人口与城镇非农业人口两种户籍制度,造成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权利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从工业化发展阶段来看,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根据国际经验,这时采取相应措施,以工业反哺农业,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例如,日本在战前处于以农养工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转向工业反哺农业阶段。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还从农业部门抽取工业化资本,自60年代末开始转向保护农业。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不仅与我国工业化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而且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性、复杂性决定的。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承受风险最大的弱质产业。我国人口60%以上居住在农村,农民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水平也明显落后于城市。
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从历史经验看,农民安居乐业对于国家的稳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广大农村形成和谐安定、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面,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有坚实的基础,国家长治久安也才有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