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个官员叫郑哓 写论文急需 有谁有相关的资料吗?谢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06:44:59

是郑晓,不是郑哓

天宁寺前的石牌坊

徐子祥

半个世纪前,在海盐县城武原镇的千年名刹———天宁寺的正前方,矗立着一座颇为壮观的石牌坊:四根方形的花岗岩石柱托起一块硕大的石牌匾,在石牌匾的正反两面都镌刻着四个大字。那朝南面河的一面刻着“父子名卿”四字,而朝北面对着天王殿的一面,刻着“兄弟司寇”四字。据明朝编撰的海盐县志《图经》记载,这是在明朝天启年间(1621年~1672年),也就是明熹宗朱由校执政时,由当时的海盐地方官员为一代名臣郑晓及他的两个儿子树立的纪念碑。

郑晓字窒甫,1499年出生于海盐县城武原镇北门。23岁时参加乡试,以第一名考取举人,次年中进士。他一生中先后担任过兵部职方主事、吏部考功郎、刑部右侍郎、副都御史、右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南京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一系列官职,而且大部分时间在京城为官。

明嘉靖年间,奸臣严嵩结党营私、权倾朝野。当时朝野中大多数官吏趋炎附势、拍马奉承,但为人清正的郑晓刚正不阿、软硬不吃,既不受严嵩的拉拢,又不怕严嵩的威逼,始终与严嵩处于对立之中。例如郑晓在任吏部考功郎时,弹劾了乔信等13名严嵩的亲信,又坚决反对严嵩的干儿子赵文华为考功郎,严嵩之子严世藩为尚宝丞,使严嵩扩张其权势的阴谋一再受挫。严嵩恼羞成怒,设法报复,把郑晓贬为和州同知。尔后,郑晓又步步升任要职。郑晓并不因为受到严嵩的打击贬官而改变他的刚直气节,面对严嵩的嚣张气焰,虽深知当时为官如履薄冰、举步维艰,但还是坚持原则,沉着应付,但势单力薄的郑晓仍给党羽众多的严嵩找到了中伤的机会,被罢官免职,遣回老家海盐养老。如今武原镇上名曰“百可园”的地方,就是郑晓晚年回乡后,结庐读书、撰文的地方。在严嵩权奸当道,百官曲意逢迎的政治环境中,郑晓始终能保持刚正不阿的政治节操,是难能可贵的。

郑晓一生勤学好读,学富五车,精通经学、术数和历史典故。不管是罢官前还是罢官后,他始终笔耕不辍,著书立说。特别在他晚年隐居海盐百可园时,本着“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宗旨,节衣缩食,专事著作。其精神与晚年的曹雪芹隐居在北京西山举家食粥著《红楼梦》同样可嘉。所以郑晓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吾学篇》、《徵吾录》、《古言》、《今言》、《奏议》、《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