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 韩信袭赵 译文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02:11:50
韩信袭赵,先使万人背水阵, 乃 建大将旗鼓,出井陉口,与赵人大战;佯败,弃旗鼓走水上。军背水而阵,已是危道;又弃旗鼓而趋之,此必败势也。而信用之者,陈余老将,不以必败之势邀之,不能致也。信自知才过余,乃敢用此耳。向使余小黠于信,信岂得不败?此所谓知彼知已,量敌为计。后之人不量敌势,袭信之迹,决败无疑。汉五年,楚汉决胜于垓下,信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
将军居右;高帝在其后;绛侯、柴武在高帝后。信先合不利;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信复乘之,大败楚师。此亦拔赵策也。信时威震天下,籍所惮者,独信耳。信以三十万人不利而却,真却也;然后不疑。故信与二将得以乘其隙,此“建成堕马”势也。信兵虽却,而二将维其左右,高帝军其后,绛侯、柴武又在其后,异乎背水之危,此所以待项籍也。用破赵之迹,则歼矣。此皆信之奇策。观古人者,当求其意,不徒视其迹。班固为《汉书》,乃削此一事。盖固不察所以得籍者,正在此一战耳。

韩信攻击赵国,先派万人阵摆背水,然后插上大将军旗,敲击战鼓,朝井陉口出发;与赵兵交战,诈败,丢下战鼓、军旗,逃向河边。

军队背水扎营,已是危道;然后又丢弃战鼓、军旗而逃,这就是必败的形势了。但韩信的部队本身就是弱旅新兵,而陈余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将,如果不用必败的形势激励部下,是不可能打胜的。这也是因为韩信知道自己的能力强过陈余,所以敢用此计;如果陈余比韩信狡猾一点,韩信怎么可能会不失败?这就是所谓的“知彼知己,量敌为什”;后来的人不明白敌人的情况,盲目因袭韩信的事迹,失败就是无法避免的了。

汉五年,楚、汉在垓下决战,韩信独自带领三十万军队居中,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高帝刘邦在其后,绛侯周勃、柴武又在高帝后。韩信首先和楚军交战,不利退却;孔将军、费将军从两翼杀出,楚兵不利,韩信的中军再杀回来,于是把楚军打的大败。

这也是模仿了攻打赵国的策略。那时韩信威震天下;项羽所怕的只有韩信一人。看到韩信三十万军队失利退却,以为是真的退却,因此不再怀疑其中有计。所以韩信和他的二将能够觅得良机战胜楚军,这就是类似于“建成堕马”那样的情况了。

韩信的军队虽然退却,但是有二将支持着左右,又有刘邦殿后,周勃、柴武又在其后,这和背水之战那样危险的场合是不同的,这样的布阵就是为了等待击败项羽的。如果还使用破赵时候的策略,那么韩信的部队会被全歼了。这都是韩信的奇策。看古人的事情,应该仔细领会他的本意,而不是只看事情的表面。班固修《汉书》,反而对此不加记载,就是因为没有体会到能够击败项羽的,正是因为先前那次退却一战。

如果不用必败的形势激励部下→如果不用必败的形势引诱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