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兴起和繁荣的文化背景?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7 16:13:23
兄弟们不能写得跟诗一样啊.得正规点权威点,我在百度上搜索不到完整地回答这个问题的资料.

一部京剧史,就是一部微型的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京剧艺人几度秋凉的悲欢史。记录片《粉墨春秋》让我们又回到那个二黄倒板、西皮流水的世界。

  1790年,清乾隆55年,四大徽班进京。1840年左右,一种融合了徽调、汉调、昆曲、秦腔和京高腔的新剧种“京剧”诞生。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这些响亮的名字燃烧起京剧迷们心中的熊熊大火,大江南北的舞台上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粉墨登场。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京剧明星的大批诞生准备好了一切:铁路、水运的发展,让京剧演员们有可能“跑码头”。而唱片业的兴起,广播和留声机的普及,都为京剧从剧场走向大众准备好一切条件。拉黄包车的也要来一嗓子“一马离了西凉界”才起步。
  但日本人的入侵打乱了一切。为了保住气节,一些名角不唱戏。那些抗战还接着唱的演员,胜利后立刻被视为汉奸。新中国初始,是京剧的又一个繁荣期,从前根本不会同台演出的马连良和谭富英竟然聚在了一起。以梅兰芳、马连良、程砚秋等为首的前辈艺术家和后几代名角同台演出,让当时的观众大开眼界。这是京剧的一个中兴时代。1961年。梅兰芳的离世,标志着以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为代表的京剧三大贤时代的彻底结束。
  1964年,马连良与张君秋排演现代戏《年年有余》,16岁就被推选为四小名旦的张君秋,在这部戏里第一次穿起了现代装。从前的华美戏服、长长水袖可以掩饰住的男人身体,现在暴露在观众眼前。他带着假发,不得已垫了假胸,以别扭的形象出现在舞台上。虽然一开口还是满堂喝彩。但有领导提出了质疑:新中国的舞台上怎么还有男旦的怪现象?从此,在京剧舞台上活跃了100多年的男旦消失了。
  时光流转到2005年,在京剧迷们聚集的京剧论坛上,有人感慨说“我必须出去旅游了,这几天脑子里都是于魁智,快疯了”。张火丁、于魁智们和他们的前辈一样,也有一大批的迷,只是,这个群体的数量和狂热程度,远远赶不上周杰伦迷或李宇春迷。
  夕阳下,京剧的王国仍在,悠悠的岁月里,京胡的声音拉过来,又拉过去。

呃……笔记本不在身边……
具体说不上来了……

我记得,京剧是从皮黄发展来的,也融入了其他腔……
发源貌似是元朝,四腔的基础上慢慢发展而来……

具体……等我回去找找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