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9 13:17:48

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邹忌的进谏艺术,历来被人赞颂有加。因为他巧妙地将本来逆耳的忠言包上了糖衣,使齐威王不知不觉地被“糖弹”命中,束手就擒。古语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告诫人们(特别是当权者)要听得进逆耳之言的,然而,喜欢被肯定、讨厌被否定是人类的通病,千百年来,无论帝王将相也好,“引车卖浆者流”也好,能听得进逆耳之忠言者,可谓少之又少。

古时的谏官,为了将“忠言”包装得“顺耳”一些,可谓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了,可是弄不好却依然要掉脑袋。在专制社会,任何一位皇帝都喜欢做“圣君明主”,于是便设了“拾遗”之类的官职,专司进忠言的,可见皇帝们也懂得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自己有时会有错,需要有人提醒,否则会错得很离谱。皇帝提倡大臣们都做忠臣,而做忠臣的最高境界为“文死谏武死战”。“死战”者常常会得到当朝皇帝的赏赐,其“忠心”甚至可以让皇帝都感动得泣下,家属亲友便可以带挈获得一些好处;而“死谏”者就未必这么幸运了,遇上“宽厚”一些的皇帝,或者只将其革职了事,遇上不那么宽厚的皇帝,不但自己小命难保,而且要连累家属亲友。象唐太宗那样的开明君主,在历史上可谓绝无仅有。就是他,在魏征失了他面子时,也曾扬言要杀了魏征这个“乡下佬”;就是他,到了晚年也照样听不进忠言。那些因进谏而掉了脑袋的人,常常会得到后代皇帝的表彰,不过当这个皇帝面临忠言直谏之时,又是要对直谏者实施打击的。那“拾遗”便只不过是皇帝的一个花瓶,作装饰门面之用;或者是替罪羊,作推卸责任之用。皇帝有了过错,“拾遗”如果尽职,可能要死;如果不尽职,一旦皇帝的过错酿成了灾难,首先拿来问罪的也极可能是这个倒霉的“拾遗”。“当初发现我错,你为什么不提醒我?你拿了国家的俸禄,是叫你干什么的?”于是皇帝依然圣明,错就错在“拾遗”不称职。可以说,“拾遗”最难当了,谏不是,不谏也不是。假若历代的“拾遗”们都有邹忌那样的才能,中国历史一定早就跳出周期循环的怪圈了。

当历史的车轮脱离专制轨道,走向民主共和时,谏官掉脑袋的悲剧理应永远成为历史。然而,遗憾的是,尽管共和时代的谏官已经费尽心机包装忠言了,却依然无法逃脱悲剧的结局。曾经叱咤风云、威震一时,令日寇美蒋闻风丧胆的彭大将军,却因向最高领导上了“万言书”而成了“野心家阴谋家”,我们虽然无法目睹“万言书”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