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天津市的缺水状况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1 23:15:58
速求

天津:如何终结“缺水之痛”

  天津作为资源型缺水城市,水资源极其匮乏,水危机红灯自上世纪70年代就已亮起,民谚“天津四大怪”之一就是“自来水,腌咸菜”。当时,水质差,水源缺,甚至连喝咸水都难以为继。如今,通过引滦入津、引黄济津,应急调水,人均本地水资源占有量也只有16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5,远低于世界公认的人均占有量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属重度缺水地区。
  天津市水利局局长王宏江告诉记者,面对水资源日益短缺的矛盾,天津市把节水作为一项战略方针。缺水逼出节水。由于节水成绩突出,天津市被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命名为全国节水型城市,同时被水利部确定为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全国第一个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
  “九河下梢”遭遇严重水荒
  天津因水而立,依水而兴,历史上曾经水量十分丰沛。地处海河流域下游尾闾,史称“九河下梢”的天津市,以1万多平方公里的面积,承担着26万多平方公里中75%的泄洪任务,水患十分严重。为了根治海河,天津在上游修建了许多拦洪工程,兴修河道、兴建水利。上游的水害、水涝没有了,但下游的水渐渐少了。经天津入海的水量,已由上世纪50年代的年平均140亿立方米降至90年代的不足10亿立方米。
  王宏江介绍说,天津逐渐由一个水资源丰沛的地区,演变成为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资源型缺水城市。近年来几乎没有入境和入海水量,特别是1997年以来海河流域持续严重干旱,导致天津被迫在2000、2002、2003和2004年实施4次引黄济津应急调水,解决城市用水的燃眉之急。水资源日益短缺的矛盾,已成为制约天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何以有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保障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这是摆在天津市决策者面前的一大难题。天津市城市用水主要依靠引滦和引黄水源,滦河水和黄河水分别需奔流234公里和440公里调入天津市。面对来之不易的水资源,天津市遵循“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从行政、政策、法规、经济、市场等多个方面入手,全力创建节水型社会。
  来自有关方面的数据表明:近年来,城市用水总量不升反降,实现了负增长。城市自来水日供水量已由1999年220万立方米降至目前的151.7万立方米的低水平。同时,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8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