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心论点到底是什么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3 00:25:0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心论点,我们老师一个说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个说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各位高手帮帮忙,最好是权威出版社的答案,或者权威作者的解释。好让我们老是心服口服~
谁能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中心论点的证据找到啊?再帮帮忙,要大出版社的。

这个本来就是两个正确答案啊
各地出版社选中心不同 而且此文章一直对中心没有过真正的定论
教育局出的书和新华的中心还不一样 我上这篇课文时老师说过了
两个都对,但考试按课本来

这篇言论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结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为了阐述"人和"这个中心的.
看哪个是中心,你就看从哪个推得出哪个,在这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从理论上说明人和在战争中的作用,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提出则是针对上一句话的补充,说明施行仁政的重要性,作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断,突出“人和”.

论点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只是结论

  1、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2、出处:《生于忧患,生死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作者简介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