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论文论点求助!!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3 15:04:24
朋友加拿大留学,哲学是公共课, 作业是一个小的论文
题目是Those that possess more wealth should not be under any obligation (for example. through taxation) to assist those with less wealth (through government social assistance programs) -------------- 有钱人不应该负担(比如通过赋税)责任去帮助没钱的人(通过政府的社会扶助项目)
在行的朋友提供点论点论据吧 要站得住脚的啊.多谢了

富人对穷人的救助并不是一项义务,但仍有大多数穷人认为富人帮穷人一把是天经地义,一旦富人拒绝帮助,便会遭到指责、攻击甚至漫骂,而这样的仇恨情绪使富人们难以接受。
??? 此外,救助环节中的不规范也时有发生,富人通过组织机构捐助的救助款不能到达穷人手里,某位海外富商曾为家乡捐了一笔巨款,可是大部分都被各基层干部以种种名目“吞”掉……救助中孳生的不愉快,导致富人对救助穷人越来越冷漠,即使愿意救助,也更愿意以“对一个人”的名义,而不是“对一个机构”的名义。
此外,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慈善行为常缺乏“理性的回报”,如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来鼓励慈善事业等机制,以及这个时期的富人自身缺乏安全感,一些“求助”事件的失真,都会令富人心灰意冷。民众如果能对这些细节加以理性对待,将更有助于建立起一个“富人”与“穷人”之间互助的良性互动。
??? 处于“穷人”与“精英”之间的“中产”阶层们,又是如何看待富人的缺席?事实上,大部分人对张仁杰一无所知。看过张仁杰及他的“感恩中国”资料后,加拿大归国后在北京外企工作的黄小姐认为:对弱势群体的救助,首先应是政府的责任,在国外,即便是个人的慈善行为,也是建立在政府保障救助机制的基础上的,作为个人,其实并没有这个义务,也根本揽不完这样的事;而深圳的某国企高管高小姐认为: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仍有欠缺,纵然是富人阶层也好不到哪去,大部分有钱人还属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暴发户,没有回报社会的意识和境界;人民银行的李先生则认为,如果是出于作秀需要的奉献,精英们会考虑到媒体影响力大的活动;而如果确实是出于个人的爱心,精英们也不会选择张仁杰这样的“中介”,没有契准精英们的内心需求与方式,也许是“感恩中国”没能吸引富人的原因之一。
??? 在采访中,上海的刘一宇先生还从心理学角度提出对张仁杰的疑问:把自己多余的用于帮助别人,是一般正常人的心理;虽然要花费些精力,但对自身的利益还没有重大影响的范围内帮助别人,是一个善良普通人的心理;而牺牲和压抑自身的正常需求,并以更高的道德标准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从心理专家角度看,是一种不太好、也不被倡导的心理状态。
??? 看来,决定张仁杰以及他的“感恩中国”的未来的,显然不止一种两种力量。但好在张仁杰对这些众说纷纭的声音表现得很豁达:“能引发人们的思考,就说明我的路没白跑。”正如同来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