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行政效率要处理好哪些关系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07:04:34
急急急

一、以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来达到经济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断得到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基本适应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是不断调整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行机制,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和谐。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两对基本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生产力是最活跃、最积极、最革命的因素,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并且出现了新的、先进的生产力的时候,原有的生产资料、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就变成了先进生产力存在和发展的桎梏,就会产生矛盾。这种矛盾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表现为阶级斗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主要表现为根本利益一致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以及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和政党,通过革命或改革,建立适合于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从而使生产力获得解放,并以此为基础,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的和谐发展。因此,“和谐”是有条件的,它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需要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谐”也是相对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地打破旧的和谐,再解决不和谐,建立新的和谐,永无止境。社会就是在“和谐——不和谐——新的和谐”的动态过程中发展的。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适应——不适应——再适应”的循环往复,就是社会基本矛盾不断运动的过程。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不和谐”现象,从根本上说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局部显现。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虽然基本上是相适应的,但还存在着矛盾。从深层次看,现代社会出现的种种“不和谐”,实质上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某些方面、环节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造成的。所以,构建真正意义的和谐社会,必须不断地调整、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环节,建立和完善适合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体制。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底蕴和最高境界。
在实践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我们面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严峻挑战,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上,“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