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智(anti-intellectual)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07:35:38

反智主义
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又称作反智论,是一种存在於文化或思想中的态度,而不是一套思想理论。反智主义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对於智性(intellect)、知识的反对或怀疑,认为智性或知识对於人生有害而无益。另一种则是对於知识分子的怀疑和鄙视。

反智主义的历史渊源:反智主义存在於许多文化的不同层面中存在,具体的起源不可知。
一种说法是,来自社会普罗大众对一小部分精英意图掌控社会话语权的反抗。通俗点说,就是你玩你的,我玩我的,你高雅打桥牌,我俗点斗地主;你高端下围棋,我上联众专攻五子棋,大家自娱自乐,互不影响,在各自的地盘里作各自的主。

反智主义的具体体现:
社会文化表现:芙蓉姐姐现象被认为是一种反智的体现。
政治体现:主要表现在执政精英与学术精英的行为脱离民意 ,引起人民的嘲弄或反抗。
教育体现:反智主义就是反对孩子学习没有实用价值的象牙塔学问。比如中国广泛流传的“读书无用论” 。
反智主义:传统社会精英及道德标准的叛逆者

反智主义,英文就是“anti-intellectualism”,和“intellectualism(智主义)”相对立,它的核心就是反标准、反传统精英,用一句白话来形容那就是“我是大老粗,我怕谁”。

“反智主义”一词,因美国历史学家霍夫斯塔特(RichardHofs-tadter)于1962年出版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而走红,该书于1964年获普利策奖。如今,在美国传媒界仍有一股小小的霍夫斯塔特热,可见其影响依然不小。

霍夫斯塔特作此书时,是对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艾森豪威尔时期共和党统治的一个反应。当时,自新政到1968年尼克松上台,美国大部分时间是被民主党所主宰,唯有艾森豪威尔的八年是共和党入主白宫。艾森豪威尔政府亲大企业,嘲笑满脑子道理的读书人是“鸡蛋脑袋”,对新政后得势的知识分子是个不小的冒犯。其间更有麦卡锡主义崛起,对知识阶层进行了猛烈的攻击甚至迫害。

霍夫斯塔特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对这一政治逆流进行反省,试图厘清美国文化传统中不尊重智力的反智主义的源流。因此,霍氏用的“反智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