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样:马克思主义下的现实生活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22:13:44

承认精神现实是实践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实是马克思主义本有的内涵。马克思早在《提纲》中就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而,追求人的全面解放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不仅认识到意识形态问题的重要,而且着手从深层次解决它。那么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怎么解决意识形态问题的呢?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首先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就是现代人把自己的生活目的交付给社会本身:资本的统治以工人成为商品为特征,而一旦工人被迫成为一种商品,他就必须在对交换价值的追求中实现自身,从而放弃了对自己生命的设定;实际上早在《手稿》中马克思便深刻地指出,通过这一原则不仅工人被异化,而且资本家也同样被异化,资本家作为资本的人格化也必须按照资本的原则和逻辑去规定自我。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生活本身是有序的、有内在逻辑的,但是这个生活和人本身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个根本的问题却被搁置了。这种状况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被加强。经历了1848年的革命和20世纪初的革命,资产阶级渐渐找到了替代革命的方式,他们企图通过科技革命和技术的革新来不断缓解社会内部矛盾,即实现对总体性的社会革命的摹仿和取代。于是,传统的劳资矛盾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缓和,其紧张性被转移为人和市场的消费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其意识形态的掌控更深刻地实现为对虚假需要的制造。在媒体广告的诱导下,人们不自觉地把对消费品的无止境的追求认作自身的生活的目的。在对虚假需要的不断追求中,消费者既彻底放弃了对生命的终级目的的追求,也达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利益的认同。

针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这一根本特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落脚点就在于重新唤醒人们对生命的终极目的的追问。而这一追问最后所带来的是对生活的不断理解和改变。在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大多出生在富有家庭,正因为深刻地感觉到生活的逻辑和内在的心灵需要是背离的,他们才会逐渐地亲近和走向马克思主义,只有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才有力量在对生活的实际改变中追求生命的目的。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事业之对生命的终极目的的追求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乡愁。

对于当代中国而言,随着市场机制的引进和确立,资本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