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还是忌妒???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20:19:25

嫉妒:因人胜过自己而产生的忌恨心理
忌妒:对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
妒忌:对别人的长处感到不痛快或忿恨,同时又希望自己具有同样长处

嫉妒是名词,妒忌是动词

嫉妒

"嫉妒是在看到他人的卓越之处以后产生的羡慕、烦恼和痛苦。"该定义的特色引进了嫉妒之中,认为羡慕心理是嫉妒心理的产生基础之一。
而忌妒,是因别人比自己好而憎恨.

现代汉语常用忌妒代替嫉妒.二者为同义词

那么嫉妒又来源于什么呢?弗洛伊德相信"很容易看见"嫉妒是有以下成分组成的
1想到失去我们所爱的什么人而引起的悲伤,痛苦。
2得不到我们想要的东西的痛苦的认识,即使我们非常想要并觉得应该得到它。
3对成功对手的仇恨感。
4或多或少对我们丧失负责的自我批评。
"虽然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正常的",弗洛伊德进一步说,"这种嫉妒毫无疑问是绝对理性的,这即是说,它形成于真实的情况和真实的环境相称,处于意识自我的完全控制之下。"。换句话来说,即使在合乎常情的嫉妒--我们曾今都体验过的--中,也有一些非常理性的成分。其原因在于,嫉妒"深深的植跟在于无意中,是童年生活最早搅动的延续。"
弗洛伊德认为,嫉妒主要来源于和俄底浦斯冲突想联系的童年事件之中。他认为男孩和女孩在生殖发育方面的不同,使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也就不同。弗洛伊德在其著名的名言"人体就是命运"中,承认了这一事实对于男孩女孩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弗洛伊德举出的最为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孩子们在大多数时间和家庭成员在一起。对于他们来说,常常把第一性感觉放在一个人身上唯一自然的。对于男孩来说,这个人很可能是"母亲";而对于女孩来说,这个人很可能是"父亲"。男孩爱"母亲",女孩爱"父亲",两者都有一人很难战胜对方。当孩子们陷入到这种关系之中,由此产生的悲伤,压抑都有可能压在他们的心理之中。以致于在长大成人后若出现同样的情况,这些东西就会重新出现。
也许弗洛伊德仅从性爱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