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些资料是关於萧红这个作者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06:09:27

原名:张乃营(1911~1942)
★幼年生活:父亲残暴,母亲早逝,唯受祖父疼爱

★离家 :受逼婚,只身到北平,后与萧军结合

★流亡关内:为逃避敌人追捕,至青岛,受鲁迅提


★抗战时期:同许多作家投入抗日;滞於感情生活

★晚年 :肺结核死亡,年仅31岁
著名作品
 
〈呼兰河传〉
〈生死场〉
〈小城三月〉
〈看风筝〉
〈夜风〉
〈牛车上〉
〈手〉
………
呼兰河传
论者或谓萧红的小说创作,自一开始就继承了鲁迅的现实主义理想。但事实上,萧红与鲁迅不同,若将后两者比喻为「文以载道」的载道者,萧红就像是「盍各言尔志」的言志派了。她无法像鲁迅一般,有经史诸子的根柢,能一针见血地,全盘省思民族劣根性;S有理性批判,即使是「写实」,即使从乡野裏找到带血、带泪的故事,依旧含有诗意与抒情的倾向注十,将这种特性发挥的淋漓尽致的,就是最后一部中篇,一部充满童心、诗趣、灵感的小说,「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简介
呼兰河传是部东北的乡土小说,完成於抗日中期,出版於萧红过世后.
内容分为七章:第一章写小城风貌,包括四季更替、风景民情,以及乡民的生活态度;第二章叙述小城种种年终盛事;第三、四章则以作者的祖父及其幼时所居四合院的人物、往事为主体;第五章写小团圆媳妇被虐待致死的经过;第六章写一位家族以外的人物—有二伯的故事;第七章描绘一位穷而诚实的邻居—磨匠冯歪嘴子的故事。
异於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是一部无抗日意识的小说,整部作品呈现一种随笔式的纪录

艺术特点
萧红在艺术上勇於探索,他不为成规所拘,在小说创作上突出地体现她向传统挑战的创作精神。
她曾说:「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要写得向巴尔札克或契克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同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总之散文化,抒情诗化,绘画化,是萧红小说鲜明的艺术特点。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西(加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