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在地貌形成过程中的辩证关系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04:03:16
拜托了各位

内力的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地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它们的作用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

地球的内、外圈先后形成之后,整个地球的演化主要表现为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对地球进行的长期不断的改造。在整个地质历史中,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是始终不断地进行着,此起彼伏,时强时弱,一时期内动力地质作用强,另一时期又是外动力强,总的说来以内动力地质作用居于主导的支配地位。由于外动力地质作用对地表改造的趋势是削高真低,(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如无其它因素干扰,当高地削平,洼地满填之后,外动力地质作用将消失(无太大的高低起伏)。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作用)的发生一方面打破了地表趋平的趋势。产生新起伏,同时,控制了地表地形的分布。也就控制了各地表的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类型。因此说:内动力地质作用居于主导的支配地位,内动力地质作用与外动力地质作用相互联系共同作用,朔造着地壳的特征。
1.地壳上升与剥蚀作用
一般说,地形越高,起伏越大的地区,剥蚀作用也越强烈。地壳上升越快,持续时间越长,地形越高。相邻地区地壳运动差异性越大,则地形起伏越大。地壳上升速度与剥蚀速度是控制地形高低的关键,当上升速度大于剥蚀速度时,地形愈来愈高,上升速度小于剥蚀速度时地形愈来愈低。此地壳上升运动与剥蚀作用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2地壳下降与沉积作用地表上的低洼处是沉积作用的主要场所。沉积物的在低洼处堆积的趋势是将其填平,理论上说填平之后便不再沉积作用。要发生长期持续的沉积作用形成厚、大的沉积,必须伴随有地壳下降,只在沉积盆地内伴随有地壳下降,才能保证盆地的维持,沉积作用继续进行。地壳下降速度与沉积作用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形成沉积岩类型及厚度的决定因素(并非所有下降快的地区,沉积厚度最大,与沉积物来源有关)。3壳长期稳定与准平原的形成地壳无明显的上升、下降,这时,长期外动力削高填低(河流为主的外动力)使山地变成缓坡状平原,称准平原。整个地球的演化主要就表现为内、外动力对地球的长期、永无休止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