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时间和天文特点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17:52:22
我要写作文,所以请各位大哥大姐帮帮忙!
内容长一点,写详细点,能理解些。不要太短!

冬至那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斜射角度最小的一天,理论上是温度最低的一天。是“阴”的黑暗力量与阴寒本性最强烈的时候,亦是极为重要的关键时刻,只因“阳”的光明与温暖将会逐渐取缔“阴”的极寒本性。
冬至大约在每年的12月,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移动,日照时间逐渐增加,太阳直射角度逐渐增加,但是由于入东几个月寒冷的积累,天气并没有马上转暖,而是继续降低。

冬 至

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日出到日没有10小时左右。冬至以后,随着地球在绕日轨道上运行,阳光直射地带便逐渐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渐增长,夜晚逐渐缩短。

冬至日虽基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不过,西北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天文研究的特点
天文研究工作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研究,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
、被动性 天文研究的手段主要是观测——被动地观测,它不能像其它学科那样,人为地
设计实验,"主动"地去影响或变革所研究的对象,只能"被动"地去观测,根据已经存在
的事实来进行分析。天文研究的过程可以用下图来简单地概括 观测—→积累资料—→分
析资料—→理论 收集感性素材
2、粗略性 由于天文观测的被动性,不可避免地带来了
天文观测的粗略性,我们不妨作一个比较。在地球上要证明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可以采
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设计很多不同的方案或实验,达到理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