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字的象征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7 06:14:14

跟“蜀”字一样,古人对“巴”字的解释也各执一端,汉人认为是能吞象的蛇,唐人则认为是芦苇,《禹贡》说得更玄,说巴字代表的是弯曲的水流形状,把“巴”字用成了形容词。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句颇为有趣的记载,“苴、蜀相攻击”。这句话很是让人摸不着头脑,“苴”就是芦苇,四川俗称芭茅,缘何这样的芦苇能与蜀“相攻击”?到了唐代,司马贞才第一次作了解释,苴应该音“巴”,因为苴是巴地的常见之物,因此历史上长期出现了用苴代巴的说法。司马迁的意思可能是:很久以前,巴人与蜀人的战争便不断。

  在《山海经》中,也有对巴的解释,却同样离奇莫名。传说西南有个巴国,有条也叫“巴”的大黑蛇,青色的脑袋,能吞下一头大象,三年后才把骨头吐出来,后人便用“巴蛇吞象”比喻人心贪婪不足。在这里,巴被借指一条可以吞下象的蛇。

  比较通行的一种观点是,在远古成都平原东部广大地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口音有点问题,常常把石头的“石”念做“巴”,久而久之,他们也分不出来什么是念“石”的音,什么是念“巴”的音了。考古学家相信,这是解开“巴”字由来的密匙。

  古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来源于一些巨大的石头中。夏王朝的缔造者大禹,即被后人认为生于四川北川县一块名叫“石纽”的巨石中。据说巴族也不例外,他们最初崇拜大石,并且以石为号,他们经常对外人说:“我们叫石族,崇拜石头,祖先从是石头里面出来的。”不过,由于他们分不清“巴”和“石”的发音,在外人听来,便成了“我们叫巴族,崇拜巴头,祖先是从巴头里面出来的。”到了后来,称他们为“石”的反而少了,更多的人就以“巴”来称呼他们的国家与部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