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对苏轼政治生涯的影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15:08:02
大家帮帮啊,作业

“乌台诗案”前后的苏轼

  作者:佚名 人气:309 日期:2006-9-6 23:21:52 出处:会员转发 [大 中 小]

  文人好作诗讽刺朝政,何况才高八斗的苏东坡,于是就免不了身陷“文字狱”。“乌台诗案”是宋代一起有名的文字狱,主犯则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苏轼。王安石变法,苏轼站在对立面,几次向神宗皇帝上言,极论新法的弊端。苏轼的议论自然引起王安石的不满,王安石通过亲信网罗罪状,上书弹劾苏轼。苏轼感到在都城的日子不好过,就上书请求到外地做官。
  作为隐士的苏东坡 才华横溢的苏轼虽然在他二十岁时便高中进士的第二名,但他的仕途之路却充满艰险和苦涩,几起几落,最后不得不离开京城,隐居在南方的几个小地方。这里的苏轼身着布衣,头戴斗笠,脚踏木屐,手持竹节,显然是一个隐居的东坡居士了。这幅《东坡小像》是明画家孙克宏所绘。
  且莫猖狂爱咏诗
  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到达湖州,到任不久,一场灾祸便从天而降。朝廷御史台(旧称乌台)在七月派人将苏轼逮捕,押送汴京,罪名是作诗讽剌朝廷。当时苏轼正在办公,两个悍卒冲进大厅,扯住苏轼的衣袖说:“御史中丞召见。”苏轼大惊失色,说:“我得罪朝廷之处不少,今日必是赐死。死就死吧,请让我先与家属告别。”苏轼妻子送夫至门,泣不成声,扯着他不肯放手。苏轼嬉皮笑脸地回头说:“你就不能学学人家杨朴的妻子,作首诗送我么?”妻子不由“噗哧”笑出声来,苏轼这才得以脱身。原来这是苏轼常在家与妻子讲的趣事。杨朴是真宗时的隐士,被迫入京见驾,真宗问他:“卿临行时可有人赠诗么?”杨朴说:“只有臣妻作一首:‘更休落拓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如今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好一个东坡,这时还开玩笑。
  苏轼被押到汴京,关进大狱,审讯随即进行。罪证是别人为苏轼刻的一部诗集,而最先把这部诗集作为罪证的正是《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文人相轻,进而相轧相害,从来都是毫不手软的。当然,苏轼也不是没有把柄可抓。他仗着自己文才过人,经常在诗文中讥讽朝政,贬斥新法,这些诗传诵一时,影响不小。主审官或与苏轼有私仇,或因政见不同要杀一儆百,他们把苏诗中某些讽刺新法的地方,捕风捉影上纲上线,夸大为对神宗的不满,逼苏轼招认叛逆罪。苏轼《咏桧》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