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牛奶事件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19:49:44
近几年来,我国有些地方相继发生了将鲜奶倒入下水道的事情,除了牛奶不能大量保存的原因外,与一些地方的农户一窝蜂养奶牛,有些企业产品不达标等问题有关。问题:
1、“倒牛奶事件”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期农场主将牛奶倒进大海有什么区别?
2、“倒牛奶事件”隐含了什么经济规律?
3、为避免发生此类事件,地方政府应该如何作为?

这是去年的考研题。

官方答案如下:
(1)从表面看两者都是牛奶供给过剩,但是,前者反映的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体现;后者主要是市场体系不够完善,鲜奶销售渠道不畅导致的结果,不是经济危机的征召。

(2)这个案例说明,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通过市场机制自发的起作用,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人们过多、过快地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到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行业,一旦供过与求,企业就会压缩鲜奶收购量,奶农只好倒奶。这个案例还说明,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导致了资源地浪费,政府有必要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逐步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

(3)由于奶农和企业往往缺乏充分的信息和对市场风险足够的认识,因此,地方政府有必要予以引导和服务。如着力帮助奶农和企业进行市场预测和分析,开展事前的供需调研;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链条;采取优惠措施,帮助奶农和企业开拓奶品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扩大内需;监督奶农和企业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促使其改进生产技术。

在当时,牛奶这种不易保存的食品,当地市场的消费能力很有限,就算是低价向本地市场倾销,也不一定能及时消化库存。如果运输到外地市场销售,在当时的环境下综合考虑一下,如管理成本,运输成本,人力成本,销售时的包装成本,以及销售后要纳的税收等等,所以企业宁可选择成本最低的处理方式——直接倒进河里,也不愿意赔钱去低价销售给现实中确实需要牛奶的普通百姓。

再者,倒掉牛奶,减小库存压力,降低了市场上奶制品的总体供应量,而欧美市场对奶制品的的刚性需求力,决定了这样做还可以提高将来市场价格的回暖速度,在企业依靠以前的资本积累,在亏损得要屠宰自家奶牛之前,还可以坚持到将来市场价格恢复到生产成本以上,从而保持足够的销售利润让企业活下去。

现在来看,以前中学政治教科书中提到的,马克思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出现的这件典型案例,认识确实是比较片面的。光从政治的角度来看,除了煽动无知学生们内心的盲目愤慨之外,并无法理解当时的企业这样做的根本原因。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资本主义倒奶是资本主义人吃人的本质,即使卖